《蓮花池栽柏樹記功碑》民國六年(1917年)立石,已殘,楊竑毅書。疏瘦勁煉,有唐褚河南《雁塔聖教》之風骨;秀媚多姿,又存顏魯公《多寶塔碑》之遺韻。運筆靈活生動,行筆轉折起伏,鮮明宛暢。筆畫纖勁瘦硬,應規入矩。結構方整嚴謹,中宮緊收,主筆向四周撐開,顯得典雅寬舒。
《重修望嶺堡牆碑記》民國十二年(1923年)立石,李鳴皋撰並書。秀勁端莊,有師法顏魯公《多寶塔碑》及歐陽信本《九成宮碑》之跡象。用鋒或藏或露,線條清勁腴潤,行筆提頓有致。字形四角撐滿,中宮寬鬆。點畫安排勻稱、開闊、穩當。書者自稱“清庠生”,應為清末遺老,似於“館閣體”有過一番用功。
《傅山“山林埜趣”刻石跋》民國十三年(1924年)立石。是房允升為“介廟”摹真山舊題“山林埜趣”墨跡上石時之題跋文字。房允升,字子猷,靈石靜升鎮蘇溪村人。民國年間有書名。此刻行書布置妥帖,點畫精道。自首至尾,氣勢連綿不斷,輕鬆活潑,天趣流蕩。審其蹤跡,似有米南宮姿態,更顯顏魯公法式。通厚婉健,骨秀神清,觀之令人神明氣爽。
靜升王氏家族的書法藝術
靈石靜升王氏為靈石“四大家族”之一。有清一代,王家共有生員129人,監生211人,有9人中舉,4人中進士。且自十三世王攸寧以來,多有喜染翰墨者。
王攸寧,字爾康,生員,第十世孫。“尤精於書法,好鍾繇體,筆力遒勁,堪為後學楷模。”所書《靜升村重修文廟碑記》,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石,現存靜升文廟。此書,露鋒下筆,收鋒輕出,筆畫間多存隸意。轉折時委婉溫和,筆意純樸。結體高古,章法自然。點畫之中,剛柔皆備,多有異趣。
王福齊,字凝五,第十六世孫。所書《“燕翼”石刻門匾》,現存王家大院恒貞堡二甲司馬第大門。此題用筆圓潤飽滿,點畫精妙,線條厚實滋潤,體字開合工穩,向背分明。似法乳顏魯公之渾厚,趙文敏之溫潤。整體給人雍容大方、豐美遒麗的感覺。
王中極,字會五,號約軒。貢生,十六世。王夢鵬之子。所書《“恢先”門匾題字》,木刻,現存恒貞堡三甲西四院大門。線條勁健,結體開張,有晉人風氣。
王者楠,字楚才,十六世,所書《王氏補築佳城來龍碑記》,已殘。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立石。其書全用蘇子瞻之法。酷似蘇子《歸去來兮辭卷》、《前赤壁賦卷》、《次辯才韻詩帖》諸作。通篇以行楷寫成,用筆豐潤、質樸,字畫沉著、穩重,運轉自如天成。字裏行間方筆圓筆兼用,正鋒側鋒齊下。結字精麗整潔,筆筆經意,字字呼應,行行貫氣,形成一種清新淡遠,樸素自然和雅潔閑靜的藝術風貌,給人以超然、恬適的藝術享受。誠為佳作。
王如琨(1767—?)字良玉,十七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自題家門《“素心居”石匾》,其字筆多直入,結字端正。從點畫間可得知書者閑雅恬淡的心情,所謂“書,心畫也”,於筆底流露的坦然自足之情確可為師也。
王如玉(1732—1773)字樸園,又字嵐溪,號汾左。十七世。工詩,有《嵐溪詩鈔》行世。所作《樂清四時歌春宴圖》墨跡,見於網上。其書取法米南宮,變欹側為平正,見唐宋遺韻。筋骨相參遒勁淡雅。筆畫或粗或細,有濃有淡,筋骨相參,骨體堅定而不弱,筋脈相連而有勢。燥溫調勻,肥瘦得所,自然俊秀,恬淡平和。給人以超塵絕俗之感。
王德純,字粹如,號靜庵,十八世。工書,其跡多散見於鄉裏。所書《重修介廟子孫殿牛王殿碑記》,嘉慶四年(1799年)立石,存介廟。用筆爽利,結奏暢朗,線條明利。構字開合有度,秀美端正,點畫呼應,工潤流美。整體安排,疏朗清雅,柔美空靈。
王履謙,十九世。道光辛巳(1821年)科舉人。所書《重修極樂庵碑記》,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立石,在靜升村。露鋒入筆,點畫開張,線條挺勁,結體潤朗,工穩灑脫。
王奎聚,字聯五,第二十世。工書善畫,精於針灸。《隸書橫幅》,拓本,書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後由族人勒石。其書堂堂正正直從漢人入手,骨肉勻停,波磔分明。結體端莊勻實。其末小楷,工整端莊,見晉唐風韻。
王錦紳,字垂厲,號竹軒,靜升村人。道光己酉年(1849年)所書《靜升村補修關帝廟碑記》,露鋒入筆,迥鋒收束,挺勁淳厚,圓潤秀雅,骨勁神清。因勢設位,布局得體,給人以古雅恬潤之感。
王荔挺,字芸軒,同治、光緒間靜升村
人。書刊《蓄水池動工碣》,多師歐、柳之法。寫得靜穆安詳,神清氣爽。筆法瘦硬遒勁,結字雍容婉麗,中和清雅,平和穩實,端莊清俊。
縱觀靜升王氏一族書法,或精研“館閣”,或師法唐宋,或隨熔時風,多出文人情懷。個中尤以者楠、如玉、德純、奎聚諸公最為典型,頗可代表這一時期吾縣域之書法水平,實是研究我縣書法文化的珍貴資料。
來青山館翰墨香——王夢鵬書法藝術
在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的靈石王家大院高家崖(亦稱“視履堡”)建築群西南的桂馨書院內,收藏著一組由十二塊青石鐫刻而成的二十四麵精美碑帖(或稱書條石)。這便是著名的《來青山館帖》,其書者就是靜升王氏十五世孫王夢鵬。
王夢鵬,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歿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享年七十七歲。字六翮,號竹林,又號無逸。以“來青山館”名其書屋。
《來青山館帖》(又稱《來青山館藏翰》),為王夢鵬之子、布政司經曆王中極遴選其父七十歲以後書法,精刻而成。後有當時名人題跋多種。內閣學士、書法家、碑帖鑒賞家翁方綱跋雲:“此六翮先生遺墨。今子勒石以永其傳,先生德重鄉黨。初未嚐以書顯,晚歲性耽淡泊,而書法亦平淡高逸,無煙火氣。即偶臨古帖,亦間出已意,超越閑靜,如其為人。自是書家上乘,絕去近代蹊徑遠矣。正不當以疏野目之。”法式善跋雲:“……其翰墨和平安易,不染塵俗……”翰林院庶吉士靈石何思鈞跋雲:“……臨池之功數十年如一日,用筆雄健,結構謹嚴,一皆取法於古而毫無庸俗態,傳之弈祀實堪不朽。”太原廩生張彥跋雲“筆意高古,綽有魏晉人風骨,信可寶也……翁之書法嚴正之氣見於筆端,其顏柳之嗣歟。”禮部尚書曹秀先跋雲“所書深得古人法”等。其他如劉躍雲、張樸、周厚轅、胡季堂、彭元瑞、顧宗泰、張塤、祝德王、萬承風等皆當時名人、書家。
現存於王家大院之碑帖已有多處駁落損殘。就可識文字看,其內容大致包括:王羲之《得示帖》、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米芾《笤溪詩帖》等前人法書摹本,先生自書格言、詩詞,當時名人、書家彭元瑞、胡季堂、劉躍雲、周厚轅、曹秀先、何思鈞等人題跋三部分。細觀所存內容,或有不相吻接者,似非全帙,疑有缺失。
《書傅山介林詩帖》行草,王家大院現存書條石之一。此書雖為仿作,但開合有度,枯潤中節。全篇以傅青主為大法,頗得顏魯公法書之妙,滿幅精彩,應為先生存世作品中之傑出者。
通觀全篇,用筆紮實老辣,字行間以濃淡枯濕、結字大小疏密巧妙分割空間。虛實對比、中節有律。點畫之間,顧盼呼應,血脈相通。行筆結奏明快,動蕩搖曳,結體內斂外張,滿篇鬱勃生資,精彩橫溢。沉看痛快中,躍動是情感的起伏。有跌宕開閉,吞吐六合,天馬行空,縱橫八極之勢,堪稱人書俱老之佳作。
《摹懷仁集聖教序帖》墨拓本。前後各有“來青山館藏翰”“乾隆甲戌年秋月竹林居士王夢鵬敬摹於漱藝書屋時年七十五歲”隸書款識,並押“來青山館藏書”、“王夢鵬印”、“六翮”三枚篆章。帖後分別有當時書家、名人法式善、萬承風、虞奕綬、徐昆四家跋題。
對先生此摹本,書畫家法式善嘉慶二年之跋評價甚是中肯:“山右竹林居士王先生,性篤學,醇內行,稱於鄉。故其翰墨和平安易,不染塵俗。”“此帖為先生摹本,內勁外腴,不失晉人遺法,學者苟能虔奉一編,不獨遊藝有資,將孝友之心日油油於行習間,豈非書教哉!”
觀六翮先生書法,由顏、柳入門,後染濡唐宋諸家,又溯源而上窺得魏晉。一生法古不輟,又以其純孝忠厚、性耽淡泊之人品及學識滋養,故其書能平淡高逸,略無俗態。有唐宋法則,存魏晉風骨,嚴正之氣見於筆端,平和之心留於畫中。遠非現代眾多自封所謂“大師”“名家”可望其項背者。
清代名人題贈靜升王氏書法遺存欣賞
在如今的“王家大院”及周邊,總能見到不少清代名人大家的手筆,現選有史確考且具典型者,探其藝理及影響。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以善書聞名海內,人稱其為“集帖學之大成者”。
《論米芾書軸》,墨跡,絹本。由王氏後人捐獻,現藏王家大院民俗博物館。此作點畫豐腴渾厚,結字率意鬆散,墨色以濃為主濃淡相間,給人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甚至還帶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字中點畫,乍看似乎拙笨軟弱,全無法度,但細細品味,則其點畫轉折全從古人法帖而來,且能夠舉重若輕,轉化妙用而不留痕跡。豐腴厚肥中藏遒媚之趣。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蘇齋,北京人。以書法著稱於乾、嘉兩朝,與劉墉齊名。
《“孝義”坊題額》,刻石。乾隆五十年(1785年)靜升王氏再次得朝廷褒獎,旨準建坊以旌表王夢鵬“孝義”之事,此即翁氏奉旨所題。盡管隻兩個大字,但其書法師承盡顯無遺。點畫堅實圓厚,結體嚴謹勻稱,結構緊密收束。全從歐陽詢《化度寺碑》來,整體風格端正莊重,不愧大家手筆。
《“規圓矩方”匾刻》,木刻橫匾。翁氏此書因是刻造未能審其筆墨細處,僅大處的效果看,溫潤豐厚似顏魯公,端正秀雅如虞永興。循規蹈矩,不急不躁,觀之如賞林間晨曦,給人以優美甜潤的藝術享受。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罷官後以賣畫揚州,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搜盡”“摘來”聯》,木刻,鄭板橋書贈王如玉聯。左書“汾左(王如玉號)年兄”,右落“鄭燮板橋”。聯曰:“搜盡奇峰打草稿,摘來紅葉補煙霞”。以“六分半書”體寫成。
此聯書法,點畫敦厚粗壯。點、橫多用頓筆,轉折處偃筆翻過,多承東坡道人之法;撇、捺及長橫,斜昂取勢,間用提按戰抖,沉著中時見飛動之趣,學黃魯直而善化用;字形方扁,多以篆隸法結體,顯得古拙不俗。展現了書家過人的才華和不諧時俗的膽魄。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園,別署畏堂,陝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乾隆帝欽點為狀元。
《“龍章”聯》刻石,王傑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張氏“節孝坊”題聯,從落款字看,王傑書多尊“館閣”之體,顯歐、柳風貌。大字則點畫肥壯,筆力雄放。起收多頓,線條圓潤瀟灑,開張飛動,多承蘇東坡遺法而參己意。王氏未見以書聞世,而此作轉運有致,縱橫奮躍,確是佳構。
此外尚有進士出身曾任國子監監丞大學士孫嘉淦之弟臨泉孫揚淦,罷官後延為王氏西席講學六年,文章題留多處;三代帝師壽陽祁寯藻等名人所題碑匾多處。
靜升王氏之大量名人題留,絕非僅隻附庸風雅,更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地豪族大家對文化的認同和追求。與文人名士的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靈石縣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從這個意義來說,清代靈石靜升尊儒重教之風便不難理解了。
支離神邁蘊真性——靈石靜升境遺存傅山書跡
《介林詩碑》,內容為傅山先生在順治四年(1647年)春,遊介子廟時所題的一首七言律詩:
青鬆白鬆十裏周,青白祠堂幽。
晉霸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
仙名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丘。
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頭。
十二年後,即順治十六年(1659年)重遊故地時乘興書於介廟後殿西壁之上。並補跋雲:“丁亥來,曾有此什。已亥重來,補書留之,即取第六句額其楣。偕來者,榆關白盈采、離石王浯、汾陽胡亮、胡同兄弟。太原傅山題。”又一百三十六年後,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鄉賢蒜峪陳思賢依其家藏雙勾本精摹上石。此碑長1.8米,寬1.4米。原存介廟,後為人移在太原晉祠內至今。
總篇觀之,其筆法上承顏魯公,取其質而棄其態。結字則彙諸賢之法於腕下。如“木”、“東”等字的蟹爪勾,顯然承米芾而又具變化。而用筆之渾厚遒勁、外拓雄放,結體雍容寬綽、外密中疏,皆蒼老勁健,則又盡顯魯公神邁之氣。然整篇看來,字形誇張,故意挪動偏旁或部首,打破結字布白的原有規則。故意將顏書寫得猛力非常,劍拔弩張,如臨大敵,似極力要體現其打破常規安排的“支離”和隨心結字布白的“直率”,亦屬別開生麵。
《“承顏堂”匾》,即上篇跋文所謂“即取第六句額其楣”所指。亦是順治十六年(1659年)傅山所書。後於乾隆間為靈石時任知縣虞奕綬摹刊,上佳青石質,長1.77米,寬0.53米,原在神林介廟,現存靈石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