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的楹聯匾額
靜升古鎮楹聯和匾額,在王家大院古建築群的“三雕”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數量之多、形式之豐富、內容之深邃,是一般宅院難以比擬的。幾乎是門門有匾額,院院有楹聯,形成一個內涵深厚、品位高超的封建士大夫文化層次。張國華編著的《靈石名勝古跡楹聯集釋》(靈石政協文史叢書之四)、仇曉風、溫述光等編著的《王家大院楹聯匾額詮注》(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出版)兩書均收入王家大院楹聯達175副,後者另有匾額276幀。這些楹聯匾額,從質地上看,有石雕、木雕,還有磚雕;從書法藝術看,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等;從形式上看,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貝葉額、冊頁額、手卷額、便麵(折扇)額、此君(竹子)額、碑文額等;從內容上看,有歌功頌德者,有寫景抒情者,有闡述宏偉誌氣遠大理想者,也有宣揚忠孝節義者。無論哪種內容,均對仗工整,述點準確,引經據典,語不空泛,而且邏輯性強,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既有濃厚的思想感情,又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融實用、觀賞、審美於一體,堪稱大院文化一絕。
特別是匾額除顯示文人士大夫的書卷氣之外,往往還起到點明建築主題的作用。書院前後三院七道門有六塊匾額,其中石雕四塊、木雕兩塊,大門為木雕“珠媚玉輝”,東西月洞門為石雕手卷額,東書“映奎”,西為“探酉”,中門為木雕碑文額“桂馨”。中院通汝成宅院的左腰門,為石雕冊頁額,上書“汲古”。這些匾額和內容都與讀書有關,因此,它點明了建築的主題是書院。更有意思的是,此君、冊頁、手卷等額,是在清初美學家李漁美學觀點指導下創造出來的。李漁在《閑情偶寄·居室部》中提出:“凡人操觚(竹簡,指書翰)握管,卷頭染翰,剪桐作詔,選石題詩,是之數者,皆書家固有之物,不過取而予之,非有蛇足於其間也。”這意思說,古人提筆寫字,先要選擇地方,蕉葉、桐葉、石頭、冊頁、手卷等,都是文人墨客提筆揮毫表達胸臆的地方,取它作匾額,是順理成章的事,並非畫蛇添足。這一組匾額不僅造型生動美觀,其名稱由來也極有趣味。此君額是說東晉王徽之愛竹成癖,“嚐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後人便稱竹子為“此君”。這些匾額把繪畫、雕刻、書法、文學融為一體,可觀、可賞、可讀,既有美好的造型,又有文學內涵;使人聯想悟得,發揮無窮的想象力。有了這種表達方式,可以使人們通過匾額的形製文辭,了解其建築主題,將觀賞者引入一個撲朔迷離的藝術境界。
“鯉魚躍龍門”的石雕藝術
靜升古鎮的“鯉魚躍龍門”午壁,是元代石雕的精品。該午壁雙麵鏤空雕“鯉魚躍龍門”,裏外同一形象,同一方向。高7米,長10米,厚1米,以單麵25塊大小不等的沙石雕鏤而成,組合嚴密,極少痕跡。其四角為雲龍圖案。中心畫麵上,巍巍龍門,波瀾翻騰,兩條巨龍居高臨下,顯首藏尾,隱現於茫茫雲霧之間。其中一龍張口泄水,直衝龍門。其下一魚正迎浪騰躍而上,頭已成龍,尾尚是魚,顯然正處於魚龍蛻變之中,這條“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異常生動,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另外七尾小魚列於左右,逐浪追波,審時度勢,全都試圖相機一躍而上,以邁過得以成龍的門檻。全壁以石作畫,以畫喻理。科舉及第、為官仕宦的希望盡在不言中。
在如此龐大的麵積上刻出八條鯉魚擊水揚波,衝浪爭雄,體現了在同一時間和空間魚龍突變的全過程。在雲彩中鏤刻的空洞,使天空片片飛雲間閃爍出點點星光,構成銀河星座,其變化多端的雲彩和起伏有序的河水波紋,形成明顯的對比,富有濃厚的詩情畫意。靜升鎮的村民們把這座石雕,稱為“九龍壁”,它雖無大同、北京北海、故宮九龍壁之絢麗多彩,但其精湛的刀法,樸素渾厚的氣勢,有自己獨創之處,國內實屬少見,時間也比上述影壁分別早36年、424年、440年,堪稱民間石雕精品。
資壽寺的彩塑藝術
資壽寺內,各殿塑像79尊,這些塑像,形態秀美,姿態嫻雅、端莊,因所居殿宇和塑造年代不同而各具特色。
天王殿兩側設有四大天王塑像,身高均在3米左右,典型的明代將軍披掛裝束,一身甲胄。其造型各異,威武有力,人物個性呼之欲出,豐富的麵部表情令人感到震懾。
大雄雷音寶殿殿內所設釋迦牟尼三身金妝佛像,塑於宋代。坐於須彌座蓮花台上的釋迦,發髻圓滿,臉龐方圓,眉如彎月,慈祥端莊,微微含笑。殿柱上蟠龍纏繞,天花板上鶴立龍騰。左為報身佛,右為應身佛。
地藏殿裏依次排列牛頭馬麵的判官和麵目猙獰的行刑小鬼,對陽間造孽下到陰曹地府的人予以懲罰,依罪惡實行車裂烹炸剝皮截肢等,觀之令人毛骨悚然,引起遊人反省。可見帶有強烈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已經滲透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麵麵,在無形中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
三大士殿內明代所塑的十八羅漢彩塑(包括兩名童子),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寺內百餘尊彩塑中之精品。每尊彩塑從麵部表情到舉止形態絕不雷同。有的似在縱論天下,有的正在參悟佛理,有的似在凝神遐思,有的發出會心微笑。此外,有的怒目圓睜,欲為不平而鳴;有的似看破紅塵,表情冷漠,心如止水。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顯示一位羅漢與童子(展布和尚)之間關係的雕塑。隻見童子右手搭在中年羅漢的左臂上,從雙方含笑的表情裏,可以看出彼此間一種心靈的默契,耐人尋味。十八尊羅漢頭於1993年曾慘遭浩劫,被歹徒盜賣到海外,後由愛國台商購買後捐回寺內,十八尊羅漢經過縣內工藝美術大師郭成保先生修補已重新與遊人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