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鶴同春,以梅花鹿、仙鶴、桐樹或鬆樹為主組成的圖案,寓河清海晏,國泰民安,六合(鹿鶴之諧音)之內,春光共沐。王家大院“鹿鶴同春”影壁共有四塊,一塊石雕,三塊磚雕,題材雖然相同,但構圖各異;有古樸粗獷者,有纖巧細膩者,有變形寫意者,皆不失幽默情趣,給人以詼諧、愉悅之感。
生殖文化,窗欞上部的魚穿蓮、掛落上的五嬰戲蓮、鴛鴦荷花,坐鬥上的魚穿荷葉、荷葉生子、蓮蓬生子,窗欞上的鷺鷥踏蓮等,無一不是生殖文化的體現;另外還有老鼠拉葡萄、瓜瓞綿綿、金蝶抱金瓜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金雞送子、觀音送子、麒麟送子、鳳戲牡丹、蓮生貴子、石榴百子、葫蘆多子等,均表現了對生殖的崇拜以至希冀子孫興旺、萬代綿延的願望。
漁樵耕讀,在農耕社會中,捕魚、打柴、耕種、讀書,同人們的生活聯係最緊密,也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同時是平民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古稱“四逸”。在古代,四逸最受文人、士大夫推崇,漁、樵可隱居深山或水邊,以打漁、打柴為生,過著逍遙隱逸、不問朝事的生活;耕、讀則可遠離官場,清居鄉間“種豆南山”,閉門讀書,終生不仕,過著清閑、自由的生活。
加官進爵,王家大院期盼子孫後代求取功名、一路連科、封侯掛印、輩輩封侯的“三雕”藝術品隨處可見,望柱、柱礎石、上馬石、影壁、掛落、翼拱、墀頭等建築構件上均有體現。寄寓此類文化的圖案主要有大猴剝鬆果取子,小猴以杖掛印綬於鬆樹,寓意子孫仕途得意,飛黃騰達;望柱頭上的大猴背小猴則寓“輩輩封侯”之意;還有木雕掛落“滿床笏”,寓子婿盡為官宦顯貴,石雕照壁鯉魚躍龍門,寓子孫成龍,一朝選到君王側;石雕牆基石“指日高升”、“飛馬報捷”等,寓意科舉及第、仕途騰達;石雕三獅,寓官至“三公”等。
吉祥文化,此類文化的載體有龍鳳呈祥、安居樂業(鵪鶉、菊花、桐樹)、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事事如意(柿子、如意)、玉堂安居、百事如意、六六大順等,大部分以吉禽瑞獸、花木果實的諧音、組成一組圖案,表述豐富、寓意深邃。
福祿壽文化,福、祿、壽是人生最為重要的向往,既長壽,又有祿,是最為理想的人生。古代有“華封三祝”,傳說唐堯遊於華,華封人祝其壽、富、多男子,即“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福、祿、壽”古稱“三吉星”,神化為人,三星高照是吉祥的,因此,“三雕”藝術品中常常用此三星寓意。此外,蝙蝠的“蝠”、佛手(一種植物的果實)的“佛”與“福”諧音,故寓福之意常常用“蝙蝠”,如“四福齊來”、“五福捧壽”等,也用“佛手”寓意,如佛手瓜蔓,寓“多福多子”;“鹿”與“祿”諧音,故寓祿之意不少用“鹿”,有“鹿銜靈芝”、“加官進祿”;壽,則常常用“桃”來寓意,因蟠桃為古代神話中之仙桃,謂三千年一結果。是神仙食用的果實,而神仙則是長生不老之人,所以後被人們認為是吃了可以長壽的果實,故以“蟠桃”寓長壽之意。
孝悌文化,“孝”是古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均提倡的道德規範。“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朱熹注《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王家大院的不少“三雕”藝術品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孝悌文化則是重要的內容之一。主要表現在石雕牆基石、木雕床榻、楹聯、匾額等。石雕牆基石有“唐夫人乳姑奉親”、“漢江革行傭供母”;木雕床榻也是“二十四孝”中的內容,有“曾母齧指心痛”、“子路百裏負米”、“王衰聞雷泣墓”、“孟宗哭竹生筍”、“王祥臥冰求鯉”,“老萊戲彩娛親”、“郭巨為母埋兒”等。楹聯、匾額則以直白的文字宣揚孝悌文化。
神祇文化,“三雕”藝術品中有許多有關神祇的內容,如磚雕、石雕神祇龕(置於大門左右或對麵),木雕神祇龕(置於堂屋正中、灶台旁等),供奉的一般是門神、土地、財神、灶君等。雕刻細膩、逼真,儼然微縮了的殿堂,反映了人們對神祇敬奉之虔誠。
名家評價
王家大院眾多的、精美的“三雕”藝術品得到了專家、學者、名人的讚譽,從這些讚譽中亦可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到其豐富的題材、精湛的雕藝、精美的表象、深邃的內涵。
中國傳統民居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陸元鼎教授1996年10月考察王家大院後,題詞曰:“靈石王家大院,三雕藝術令人難忘。”中國民居研究部高級建築師(教授級)劉金鍾先生1996年10月考察考察王家大院後,題詞曰:“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中國建築史學會顧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高級,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級建築規劃師鄭孝燮先生評價王家大院時說:“王家大院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它的價值包括曆史、藝術、科學三個方麵。三雕藝術在全國民居建築中是非常突出的。”2005年3月31日至4月1日,同濟大學城市建築學院教授、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學者阮儀三先生在考察了王家大院後說:“王家大院太精彩了,有特點……件件三雕把神態都表現出來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博士蕭默先生在為《王家大院在人間》作序時寫道:“王家大院整個建築群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無論就規模之大、景觀之富,還是配置之齊全得體、雕飾之繁麗,都超過晉地其他民居。”這些雕飾在大麵積上處理得簡潔明快,而於細部則精彩卓絕;它們將儒、道、佛的內容,琴棋書畫的雅好以及福祿壽喜的俗願融彙在統一的風格之中,體現出中國文化對兼容並蓄的傑出把握。形形色色的裝飾與宅院空間組織相貼切,成為傳統民居研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