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之日先由親屬給死者的孝子、孫子、曾孫披紅掛綠,給死者的女兒、孫女、兒媳、孫媳“戴包頭”,然後“送殯”。
送殯的儀仗隊有專門放鞭炮的、把花圈的、把挽幛的、抬銘旌樓的,還有吹鼓手吹打。孝子賢孫手挽靈車緩緩在前行走,女眷則在靈後送行。炮聲連天,樂聲悲哀,孝男孝女哭聲不斷,沿街拋灑紙錢直到墳地。埋葬死者稱“下葬”。棺木下到墓穴,由風水先生定向定位後,放置記墓磚瓦、銘旌等物,最後用土掩埋。
風俗
靜升鎮喪葬有以下風俗:
重喪日人死在重喪日,大凶。由風水先生畫符咒,依定規安置。相傳,如處置得當則無妨,處置不當就可能出凶事。
重喪日有裏重喪、外重喪、暗重喪之分。裏重喪需另外做一小棺材,長7.8寸,內置符咒或肉塊。在家時置棺木下,入墓後置於棺蓋上,男左女右。外重喪不必另作小棺材。將荊根木(荊棘木根)入棺即可。暗重喪日,需另做一個長7.8寸、寬1.2寸、高0.4寸的小木匣,內置烏頭一片、金紙一張、香一批。同棺入墓,男左女右置於棺木小頭上。
土皇運為喪葬忌日。據五行學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前十八天行土運,當地稱為“土皇運”。土皇運不能下葬,若非要在“土皇運”內發葬叫“急葬”,急葬必須是見棺打墓,或當日還土。
喪葬辦事人及車輛須帶一條紅布(由死者家屬發),有“避邪”的說法。
謝後土下葬完畢後,由女婿主持,擺些供品,燒香叩頭、奠酒,答謝厚土神,以祈平安。
小安喪葬結束,死者家屬在院內擺起神位,擺些供品,燒香、叩頭,祭獻值年太歲、五方五帝、土翁土母諸神,保佑居家平安。
祭墓逝者入土為安後,逢“五七”、“盡七”、“百日”、“周年”、“三周年”、“九周年”,近親屬到墓地祭拜,以寄托哀思。
合葬夫妻雙方,妻子先逝或男子逝後逢祖塋與本年大向不合時,需“寄埋”,等男子死後“濕骨帶幹骨”或翌年大向相合時於清明前再行合葬。如男人先死,若與祖墳大向相合,可先葬祖塋,不合則寄埋。待妻子逝後,再伺機合葬。
冥婚未婚男女少亡或已婚男子去世後,因伴侶再婚失偶,由亡者近親主持為其配婚,叫“冥婚”,或結“陰親”。是亡者近親義不容辭的職責,貧者買皮偶或蒸麵偶,富者有花大價錢為男子“冥婚”的。
壽誕
祝壽子女成家立業後,在父母壽誕之日向老人表示祝賀。“六十六,一刀肉”(父母66歲生日,女兒要給父母割一刀肉,分量不論,隻能一刀)。祝壽一般從父母六十六歲開始舉辦。講究一旦做開就不可間斷,在老人有生之年必須年年做。
是日,子女們成雙成對,攜兒帶女,齊聚父母堂前。送幾瓶酒,祝願老人活到九十九;割一刀肉,祝願老人健康又長壽;舉家數代人歡聚一堂。過去的祝壽,晚輩們得給老人拜壽,從大到小依次進行。禮畢分享老人準備好的美味佳肴。這時老人們一生的成就感會油然而生,心情更加舒暢,同時也能增強整個家庭的凝聚力。
生日滿月孩子滿月或一歲、三歲、十二歲生日舉辦的慶典活動。過去一般隻在長子或長女中選一人做,以長子為多。這一天貼對聯、放鞭炮、祭神主、備酒席,生日的孩子脖子上戴著親屬們贈送的金鎖、銀鎖、銅鎖,顯得格外神氣。外祖母家饋贈“圐圙”,用白麵蒸製,像塔一樣層層壘起,每一層都裝有各種花飾,有仿造動物的,也有仿造花草樹木的,都有象征意義。像現代的生日蛋糕一樣,都有祝願孩子天天向上、級級升高之意。親友、鄰居都來祝賀,饋贈賀禮,歡樂就餐。
建宅
修房蓋舍乃人生之大事,普通人家傾一生之積蓄才能完成。因而“與人不和,勸人蓋房;與人有意見,勸你搞修建;跟你不好,勸你券窯”之說自古有之修建花錢又累人,建起要人半個命。唯其如此,人們才相當重視,在宅院修建中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