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五裏長街商貿繁榮(2 / 2)

騾馬市場設在小水河王公橋側,蓮花池畔,這裏“兩岸翠屏山色秀,一條碧玉水光寒”,牲畜可吃野草,可喝泉水。人們把這裏叫作驢市,因此把王公橋也叫成驢市橋。驢市場上最活躍的人物是“牙子”。他們一會兒把手伸入賣主襖衿,一會兒捏手於買主袍下,嘰嘰咕咕成交著一樁又一樁的騾馬生意。這時,非但他們收入豐厚,就是釘蹄掌的也能掙個好錢。

屠宰業、磚窯瓦窯,遠離民居,不在市井之內,以防汙染。

廟會期間獻戲神靈,春節社火,熱鬧紛呈,鄰村人多來靜升看戲,帶點禮品住在親友家,增進往來,投托靜升商董帶自己的子侄在其字號學點手藝,長點見識。

靜升五裏長街,是靜升商人的起步,小試牛刀的場所,稍有閱曆,便被舉薦到省城、京津乃至全國自己人設立的店鋪字號大顯身手。甚至拿上自己生產的腸衣等物資去與外商交易,集廣商人楊紹泉就是代表。

蘇溪村“力田者稀,服賈者繁”,一條“S”形街道東起文昌閣,西止資壽寺,沿街字號林立,貨源多來自京津,故蘇溪村有“小天津”之美譽。隻有一條小溪之隔的尹方村則是“務農多,商者少”,雖街有三裏之長,但鋪店相對較少。清嘉慶五年(1800年)兩村創建跨溪之安濟橋時,個人捐讚,商家募化,不日便得白銀一千二百三十五兩七錢,其時兩村富紳當推蘇溪村的耿養善、和鳳池、喬仰儀、鄭世光和尹方村的鄭世恒、宋煥章。碑中所見商號130餘家。民國十三年(1924年)《補修資壽寺碑》載:“……村人目擊心傷,有鄭君星亭等首先提倡集議,旅津同人竭力募捐,本裏各村再為補助捐助。”碑中的“鄭君星亭”時為蘇溪首富,經商天津。旅津同人中有郭廷琛、鄭耀輝等,他們在村中都設有商點分號。

蘇溪村的集市為每月逢一、三、五、七、九日,每月較靜升的三、五、七、九還多出三天。蘇溪村的廟會當推七月十五日的“盂蘭廟會”,其時資壽寺設水陸道場,獻戲釋迦牟尼,僧人法事誦經不止,信男善女禮佛敬香,遠近商賈雲集寺周,其市場規模、經營類別、人數之多亦不遜色靜升五裏長街之繁華。至今盂蘭廟會仍開設於資壽寺內,商貿活動延續不衰。

每年舊曆四月初,距靜升十裏之遙的介廟後宮牡丹花正盛,往來觀看者甚眾。當地百姓稱之為“看神花”。它與綿山抱腹岩廟會融為一體,旌介、集廣、柏溝、張嵩、馬和等集市貿易全都繁榮一時。難怪清初傅山先生行經靜升時稱之為:“一徑通幽山,居然城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