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古鎮商人之所以能成為明清晉商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先驅與勁旅,其原因為目光超前,誠信為本,組織團隊,共同進取,回報社會,澤被鄉裏。
靜升古鎮唐貞觀年間就因商賈而繁榮一時。宋代,已成為距介休縣城40裏的一座集鎮。元時,這裏有程德信元帥在太平莊(今馬和村)開設的騾馬集會,太平莊地名也因此改名為馬會,再改名為馬和。近鄰村落之名,如集廣、集屯等村名無不因商賈繁榮而得。入明,運糧實邊,保衛北京起步。入清,官商聯袂,一步步走向鼎盛。
在經營中,他們時時處處以誠信為本,大到國家朝廷,小到平民百姓。對朝廷的忠誠,前已敘及。以下重點講講對商友以及平民百姓的誠信。
清康熙間,靜升村人王寅德(字憲穆)承祖業與朋友貿易於天津。不幸朋友病故,他仍遵原約按股分紅給其遺孤,“纖毫不爽”。
清嘉慶版《靈石縣誌》載:雍正間,閻子睿轉販牲畜,曾將一頭騾子賣給村人,講明價格且錢物兩清。不料騾子“至晚忽斃”,他得知後,立即“以原價奉還”。
《山西通誌·善行錄下》:清乾、嘉年間,王汝礪因商居沁州(今山西沁縣),“素與某商友善。”某日,到其店閑坐,恰逢商友點數銀兩,準備不日到南方購貨。臨行之時,商友再次點數,“竟缺其一”,請人敘事與王汝礪。王汝礪笑道:“吾與若等戲耳,行當以原物來歸。”遂“買金如式,付之。”及至年底,商友大掃除店鋪,“得原金於櫝旁竹簍,眾相視失色。”春節剛過,商友備盛宴,請王汝礪一坐,拿出原金謝罪,深表歉意。王汝礪坦然告知本意:“一為全交,相互無猜;二圖省事,無非白銀幾十;三怕疑及貧窮之人、店中夥計,致生不測。”並希望商友一如以往。
道光間,祁霖興經商途中拾得遺金三百,隨即掩埋路側,靜坐以待,及至丟失銀兩之人匆匆來尋,所敘相符,立即全數奉還。
在靜升人眼裏“義重於利”、“誠信重於金錢”,這才是真正的商人。
光緒末,王廷儀學徒於京師“恒源當”。當鋪定規:“凡典當之物,不到期者不予取;非本人來者,不予取;逾期不贖者,當鋪處理。”某日,老掌櫃要將一盒典當珠寶出售於一位洋太太,王廷儀附耳低言告知老掌櫃:“還差一日方到期限。”老掌櫃不聽,說他多事,命他開櫃取貨。王廷儀不願壞了規矩,又不好硬頂,假裝尋不見鑰匙。洋太太等得不耐煩了,悻悻而去。老掌櫃罵他耽誤了買賣,要扣薪三月。次日,典當者按期來取贖,他奉命開櫃,絲毫不差。事隔多日,東家問及此事緣由,他回答,“無信譽,恒源當何以恒久!”東家擊掌叫絕,“好個誠信,定能恒久!”原來這是東家和老掌櫃導演的一出考驗他的喜劇,責罰自然免除。不久,王廷儀被提升為二掌櫃,隨之,一路連升,很快成了京津數座當鋪的大掌櫃。
民國初,王廷儀返鄉省親,正遇家鄉東街崇發厚資金有缺,生意蕭條,王廷儀為崇發厚秦掌櫃出招,先貼出告示:“王廷儀收購糧食,月底清賬。”很快四方農民踴躍售糧崇發厚,崇發厚起死回生。自然這個月底,王廷儀相助資金到位,農民糧款到手,人人皆大歡喜,秦掌櫃實實在在體會到誠信為本之真諦。
民國版《靈石縣誌》載:靜升村裏仁巷宋鳳翱有三事,人不能及:其一,宋鳳翱曾與村人王某合資生意,講明利害均分。可每年王某支取三百,他隻五十。有人代為不平,他卻說“既相厚,才能合資;既合資,信義為重;吃虧便宜所不計也。”大有管仲與鮑叔牙之交的氣度。其二,靜升村西與尹方村東交界處有水磨兼油坊三座,其中一座稱之為“頭座磨”的為宋氏所有。某年秋,有一沁源人送油籽壓油。交割之後,這位沁源人偷偷裝小麥兩馱,準備天明盜去。夥計發現告知他。他卻為偷麥者著想:“此人無盜竊之名,若發表,名譽攸關,聽其馱去。”並要夥計照常送被褥、送茶飯、安置食宿,不要驚動。那人良心發現,謝罪以去。從此兩人成為好友,那人每年帶人馱油籽來靜升,專供宋氏油坊。三、民國十年(1921年)秋,麥種奇缺,村人苦價高難買,他主動將自己存麥三百石原價讓出,虧賠三百餘吊。當時並不富裕的他毫不介意,以為鄉民有麥籽可種,是他的本分。縣長駱斐題匾“抱道在躬”,懸於宋鳳翱裏仁巷之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