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
位於靜升村和義堡內,為府同知祁霖元的宅第。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進院落布局。大門建於宅院東南角,前院是社交空間,由正廳、東西配房和倒座南廳組成。正廳後有一小院,中軸線上有“暉吉”門,折入中門便進入後院生活區,正麵磚券窯五孔,平頂,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主窯頂上為祭祖堂,祭祖堂麵寬五間,進深三椽,四檁前出廊式構架,是用於專門供奉祖宗陰靈之地。一層東西廂窯各有磚券窯兩孔,二層為小姐繡樓,這樣的布局,既符合封建宗法禮製,又便於安排家庭成員住所,從而造成一種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富家庭院
敦古齋
位於靜升村崇寧堡內,清雍正間由西王氏家族創建,總占地麵積544平方米。屬三進院落。中軸線上有二進院倒座南廳、三進大門和磚券正窯三間,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東西各建廂窯兩間,大門位於東南角,為單簷懸山頂。2004年予以修繕。
承啟居
位於靜升村仁厚西巷內,為清雍正間江西吉安府知府鄭熺的庭院。該院坐北朝南,屬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建儀門,有體現功名的抱鼓門枕石。正房為二層樓院,上下各建磚券窯四孔,為明三暗四布局,進深一間,平頂,二層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東西廂房各三間,上有繡樓,古樸典雅,盡顯其中。
樹德院
位於靜升村敬陽巷內,為東王氏十五世王履謙的宅院。王履謙,字伯恭,號荷溪,清嘉慶癸酉拔貢,道光辛巳舉人,吏部揀選知縣,授文林郎。該院坐北朝南。為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南廳,正窯,東西兩側建廂房,正房為磚券窯洞三孔,深一間,平頂,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南房為磚木結構,麵闊三間,進深四椽,現南廳已毀。大門設在東南角,為儀門式,門上有額“樹德”,大門外建有照壁,大門內甬道頂端有側門,上有石刻門額“欽厥止”。
燕貽居
位於靜升村程家巷內,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367平方米。為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建南房、正房,東西兩側建廂房、側門、大門。正房為磚券窯三孔,深一間,平頂,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南廳為磚木結構,麵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桅硬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明間施四扇六抹槅扇門。二門上有匾雲“清芬”,大門位於東南角,有額雲“燕貽”。
隨時自愛院
位於靜升村田家巷內,占地麵積447平方米。該院坐北朝南,為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建南廳、正窯,東西兩側各建廂房兩間,正房為磚券窯三孔,深一間,平頂,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大門位於院內東南角,門額題“隨時自愛”。門口有抱鼓石,大門外設有磚砌照壁,壁心圖案為龜背紋。
下河灘院
位於蘇溪村南,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為耿氏故居。院主人耿文光,字星垣,別號蘇溪漁隱;清同治壬戌科舉人,曾任訓導,為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其宅居內設有“萬卷精華樓”藏書46類146卷8萬餘冊;所著《仁靜堂書目》、《目錄學》、《萬卷精華樓藏書記》、《紫玉函書目》、《蘇溪漁隱讀書譜》為目錄學佳作典籍;《萬卷精華樓藏書記》收入《山右叢書初編》。下河灘院坐北朝南,為四進院落布局,院落雖已大部坍塌,但仍可窺當年之規模。中軸線上有正廳、正房,正房共分兩層,下層為磚券窯三孔,深一間,平頂,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上層建有木構房,為祭祖堂三間;兩廂各有廂窯二孔,上設繡樓;正廳麵闊三間,進深五椽,單簷硬山頂。六檁前出廊式構架;後院與正廳間有垂花門與花牆,正廳前兩廂各有廂房三間;正廳前中線南端有三間窯洞,東西均為封閉之居室,中間作門;三孔窯洞上層有木構樓房一棟,該樓即為聞名全國的“萬卷精華樓”;前院東為書房,西為馬棚,南設大門,門內外均有影壁。當年的萬卷精華樓與浙江寧波的“天一閣”藏書樓一南一北,聞名遐邇,而今隻見殘垣斷壁。
§§第三章 寺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