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民居(1 / 3)

民居是凝固的曆史。源於漢民族在黃土高原創造的“鑿土為窯”住宅文化,靜升古鎮券窯式的住宅相當普遍。傳統宅院的主體建築,均以拱券磚窯洞為主。並在窯洞前加廊,有條件的在窯頂平台上再築樓房。由於受封建禮教和“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所支配,民居大都以“禮”為本,講求方正,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在房舍的配置上,尊卑有序,長幼有別。而風水在民居建築的選址、坐向、格局、規劃、配置以及建築小品諸方麵無不體現。“土地堂”是民居不可或缺的構築物,眾多的土地龕,反映了農耕社會人們與土地的親情,是中華曆史文明的精神凝結。

精品宅第

存厚堂

又名綠門院,亦稱平為福院,位於靜升村恒貞堡三甲東巷,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為西王氏十六世王中極的庭院。王中極官至布政司經曆加二級,誥授奉直大夫,晉封中憲大夫、宣武都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聖駕臨雍”,禦賜黃馬褂一件、銀牌一麵;嘉慶元年(1796年)恭赴千叟宴。綠門院顧名思義,因大門油漆為綠色,故稱。王中極作為四品中憲大夫為何敢門漆綠色,原因在禦賜黃馬褂、銀牌上。綠門院由平為福院、鬆竹院和景薰院中、東、西三路前後二進、四進式大小八個方合院組成。方合院是按照周王以中土為中心輻射四方的四路諸侯方位形勢而製定的禮的秩序,不僅反映了等級地位的差別,還按照方位的不同,排列出上下、前後、左右的秩序。方位觀念和禮的序位不可分割。方位自天,禮序從人,反映的是天人合一,以禮為綱的傳統禮教觀念。綠門院嚴格遵照周禮觀念建造。綠門院的典範性就在於不管是二進還是四進,也不管是東路還是西路,或串聯,或並列,或互套,極盡變化之能事。綠門院中線上的主體建築,大門三間一廈,門內有屏風門,大門東西抱框牆為高浮石雕刻“四愛圖”(陶淵明愛菊,黃山穀愛蘭,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門枕石刻有兩條蟠曲青龍,極具檔次。進門向東有一條南北甬道,通向二進院,甬道外側門立有雙鼓門枕石,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結構布局,正廳三間七架,屋宇櫛比,樓堂雜錯,廳內見院,院內有廳,渾然是一個天地,又形成建築上的流動空間。從整體到局部,都是北方王府的模仿。大廳前掛落雕刻有元始天尊,後院正屋前有木雕掛落“滿床笏”,即唐代功臣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顯貴,笏堆滿床,顯示的是福祿壽考,富貴昌盛。東路鬆竹院檔次稍低,雖與中路布局雷同,但正廳三間五架,是晚輩所居住之處。大門門楣磚雕頗為講究,門上嵌有石聯一副雲:“學有淵源庭刊嘉樹,居無塵雜閣明照藜。”其最引人注目的是三進大門上反映“絲綢之路”這一曆史事實的石雕門枕石,兩頭獅子由禦獅者牽引,馱著錦緞、法螺。寓意招財進寶,禦獅者為漢人,下有西域勞動者四人,這是西漢張騫打通中西文化交流中絲綢之路的曆史紀錄。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象征。而西路的景薰院則又低一個檔次,該院為四個小方院,主題各異。入大門後甬道內第一院為書塾,書院後為二合院,地基呈馬鞍形,接著又是一個二合院,地勢略低於前院,再後則是第四院,為私塾先生之類人的住舍。這四院分別寓春安、夏泰、秋吉、冬祥之意,合起來即為“安泰吉祥”之意。

司馬第

位於靜升村恒貞堡二甲西巷,為該堡最為獨特的一套宅第,雖然小巧但匠心獨具。創建於清乾隆年間,主人為西王氏十五世王寅德,因王寅德為候選州同,稱州司馬。大門設在東南向,迎門刻有石雕楹聯一副雲“傳家一篇司馬訓,課子數卷鄴侯書”。司馬第前後共分四進院落,入口是整個居所的樞紐所在,所謂一門轄三門,三門通四院,巷端有一座歇山頂的望月亭,這在尋常宅院委實罕見。巷內三道側門負責將各類人分別引入不同院中。其中第一道門為月洞門,上有石匾額“佇月”,門兩側嵌有石雕楹聯“談心直欲梅為友,容膝還當竹與居”;第二道門的形體由圓轉方,門額為手卷匾“綿世德”;通向第三進院落的側門隱入望月亭架空的底層,亭下還特意設有門扇加以遮擋。司馬第的各個院落在格局及相互間的聯係也很獨特,四個院落的主題分別是加官、進祿、增福、添壽。第一進院中北向的敞廊代替了正房,位於東向的小屋南北朝向,位於西向的小屋為私塾,倒座南廳為客廳,因主人期盼子弟早日科舉及第,故第一院稱加官院。由加官院東向小屋南門進入,可由西麵的山牆通至第二進院落,頗似一間門屋。上至望月亭的樓梯就在第二進院落東首,梯旁又是一處敞廊,由敞廊保護的壁龕內供祀著門神、土地、狐仙三尊神祇。二進院稱進祿院。院北居中的垂花門將後兩進院落界定為內宅,門前書案形的踏跺顯示了主人的雅意。由內外宅院的布局可看出,望月亭下的第三道側門當為避開前兩進院落而直接進入內宅的捷徑。第三進院落北向又設一道垂花門,門側牆壁上嵌有“勤治生,儉養德,四時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終身可行”的石雕書卷箴言,該院稱增福院。第四進院為主人所居住,隻能通過第三進院落的垂花門而入。該院空間最為封閉,其正房簷部的雀替和廂房的木雕幾乎都是蕃草圖案,隻有北向繡樓望柱處雕有喻示多子的南瓜,故第四進院稱添壽院。為使院落保持齊整,該院的入口與倒座南廳置於同一屋簷之下,在合院的起始點保持著一種齊整。第四進院則以高度優勢和嚴格對稱在結尾處與第一進院呼應,兩道居中的垂花門更增添了這一序列的嚴整。這座玲瓏的宅院乍看尋常無異,卻成功化解了封建秩序與自由追求二者之間的矛盾,將流動離合的感覺綿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