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大力保持黨的純潔性必須堅持正確的事業觀、工作觀、政績觀(3 / 3)

其次,要把執政為民作為領導幹部創造政績的根本出發點,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我們黨的執政主題是執政興國、執政為民。黨的一切執政活動,都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社會發展,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級領導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和人民的公仆,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為人民創政績。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需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自覺運用到創政績的實踐活動中。要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希望解決的事情做起,解決好與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要體察民情,珍惜民力,少一些為自己“貼金”、“樹碑”的行為,多做一些為群眾雪中送炭的好事、實事。要著眼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刻苦勤奮地學習,用科學的理論和知識武裝頭腦;同時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客觀情況。在此基礎上,積極投身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斷為國家和人民創造出實實在在的政績,並在創政績的過程中進一步牢固樹立執政為民、求真務實的政績觀。

再次,要把個人的前途發展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大局中去實現,把本職工作要求放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中來考慮。領導幹部的政績不是個人行為,是集體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領導幹部創造政績的政治基礎。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充分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保證各項決策符合群眾的利益,得到群眾的支持。要充分尊重民意,每作一項決策,首先要考慮其是否有群眾基礎,是否符合群眾利益,是否符合民心民意,對違背民意、侵害民利的事堅決不能辦;要倍加珍惜民力,在工作當中,各地的大多數決策主觀願望都是想為人民辦實事、好事,但是由於超越了群眾的承受能力,超越了社會的承受能力,結果往往欲速則不達,甚至搞得民怨鼎沸,幹群對立。因此,領導幹部在創政績的過程中,既要防止不思進取守攤子,更要防止不惜民力亂鋪攤子,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奮力拚搏,積極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多方凝聚幹群謀事創業的整體合力。在組織實施決策的過程中,各地要積極宣傳群眾、多方教育群眾,廣泛發動群眾,通過細致周密的思想工作和精心的組織工作,把群眾的參與熱情激發起來,把群眾的智慧集中起來,把群眾的力量發揮出來,群策群力、共同奮鬥,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麵進步。

最後,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有利於人民的原則,用求真務實,埋頭苦幹的精神作好當前工作。當前,我們黨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麵製定了一係列好政策,關鍵是要抓落實。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察實情、講實話,鼓實勁、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搞虛報浮誇和報喜不報憂,更不準瞞報事故。特別是在落實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各項政策措施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把國家和人民辛勤積累的寶貴資金和有限的資源真正用在刀刃上,真正投入到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上,絕不能為了追求個人“政績”,上那些高汙染高能耗、重複建設盲目投資的項目和黨政機關的樓堂館所,更不能搞“豆腐渣”工程,堅決以科學的精神和紮實的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安定團結和社會和諧,創造出真正經得起實踐、群眾、曆史檢驗的政績。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任務艱巨而繁重。黨的十七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任務作了部署。全黨要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著力破解製約科學發展的矛盾和難題,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麵。要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落實發展是第一要義的要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三)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

中央強調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就是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最高目的,從而更加自覺地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一切工作和政績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曆史的檢驗和群眾的檢驗。

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什麼樣的政績?科學發展觀是政績觀的靈魂和指南;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是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創造政績的重要內容;重實幹、求實效是實現政績的重要途徑;黨和人民的需求是評價政績的重要尺度。

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政績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今天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地區經濟發展又很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在總體上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依然是我們長期的中心任務。領導幹部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懈地發展生產力,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經常加以檢查和總結,看看是不是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

樹立求真務實的政績觀。胡錦濤強調,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是要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講真話、辦實事、求實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腳踏實地,艱苦奮鬥,不搞花架子;要顧全大局、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曆史的檢驗,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是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各級領導幹部,都必須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樹立全麵的政績觀。要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全麵的政績觀。馬克思主義曆來十分重視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並且科學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及其本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概括為新的科學發展觀,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更新發展觀念,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整體推進,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看一級政府、一個領導幹部的政績時,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既要看主觀努力,也要看客觀條件。隻有這樣看政績,我們才能真正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

樹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以人為本,就是指以個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生活的本位,把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和推動曆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者和推動者,又是其成果的所有者和享有者。

隻有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我們的事業才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才能實現好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實現群眾的願望,滿足群眾的需要,維護群眾的利益,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我們要時刻關注群眾的願望和需求,使我們更全麵更準確地反映群眾的願望。堅持以人為本,使每一個人得到全麵而自由地發展,把是否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政績的根本標準,這是衡量領導幹部政績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黨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