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這是被大量事實和曆史經驗證明了的道理。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那樣,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隻有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變為具體的行動、實際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們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
二、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工作觀
工作觀就是指人們對所從事工作的根本觀念和態度。正確的工作觀念,猶如人生路上的明燈。隻有樹立和堅持良好的工作觀,才能幹一行愛一行,懂一行、精一行。也隻有良好的工作觀,這樣才能利於黨和國家,利於人民,同時也對個人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工作觀作為一種工作的態度、觀念係統,有其基本內容。從黨的性質和曆史方位出發,我們所要求建立的工作觀必須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為基礎的工作價值觀念體係。它主要體現在領導幹部和國家公務員的執政行為和公務活動中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等內容上。
工作觀的出發點是價值認同。價值認同就是“我是誰”的問題,是對自己是“誰”的定位。工作的價值認同首先是對黨的價值的認同,包括對黨的性質、黨的綱領、黨的理論、黨的路線等方麵的認同;其次是對自己崗位職責的價值認同。領導幹部的職務是指從事領導和行政工作的崗位,這個崗位的本質意味著一種責任,而權力則是履行職責的條件。如果曲解或違背了這種正確的價值判斷,將崗位職務視為個人的地位、榮耀和權力,必然導致整個工作觀的扭曲。
價值取向是指“為了誰”,即為誰履行職務和行使權力。正確的工作價值取向應當是,在成就事業當中成就自己,在成全別人的同時成全自己。二者的位置不能顛倒,當官是為了做事,還是做事是為了當官,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當官是為了做事,表明將崗位職務理解為履行職責,這是一種為黨、國家和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價值取向;而做事是為了當官,則是把崗位職務變成為自己個人利益奮鬥的舞台、條件、場所,把權力看成謀求個人利益的工具。我們不否定在成就事業的同時成就自己,在履行好職責當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和發展。但這必須建立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前提下,否則,這個價值取向就會出問題。
價值認同、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構成了工作觀的基本內容。這些要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關性和統一性,它們的內在相關性和統一性,使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領導幹部的工作價值觀念體係呈現出具有代表某種工作價值觀本質的核心價值。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工作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工作觀,我們要處理好以下利益關係。
第一,承認和保護黨員幹部正當的個人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承認和保護個人正當的利益。領導幹部也是現實的人,隻有當個人利益得到尊重時,才能激發起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二,正當的個人利益要服從、協調於黨、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既然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先鋒隊組織,認同了黨的價值觀,就要有覺悟,要懂得黨、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並能夠做到始終代表這個利益,把自己的正當利益寓於整體利益的發展之中。
第三,在必要的時候為了黨、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的需要,敢於犧牲自己的正當利益。這實質上體現了作為先鋒隊一分子的先進性和崇高覺悟。
第四,領導幹部正當的個人利益的發展寓於黨、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的發展之中。誰為黨、國家和人民群眾作出的貢獻大,誰的正當的個人利益也應該能得到適當的增長。無私奉獻既要倡導,更要激勵,黨組織給予幹部的成長以充分的肯定和關心就是最大倡導和激勵。
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就要明確為誰工作,如何工作,怎樣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工作。領導幹部要珍惜現有的工作崗位,牢固樹立“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的思想,增強宗旨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自身工作職責出發,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努力把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落到實處,並注意工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觀,是一個人的人格和品質反映。各級領導幹部肩負著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深入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任,必須時時處處、事事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一要做紮實幹事的模範。務做功不務唱功,尚實幹不尚空談。二要做和諧共事的模範。講境界、講胸懷、講原則,容得了不同性格的人,聽得進逆耳的話,與同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三要做幹淨幹事的模範。四要做執政為民的模範。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帶著深厚的感情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對領導幹部來說,人格就是力量。人格高尚,就有號召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能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把各項事業做得又好又紮實。
三、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
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各級領導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領導幹部肩負著黨組織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間通過紮實而勤奮的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留下突出政績,這是任何一個有責任心、事業心的領導幹部應該有的追求,同時也是一個幹部德才素質的綜合反映和對其進行評價的依據。對於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來說,政績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引導著我們去思索為誰而建立政績,該追求什麼樣的政績,以及該通過怎樣的途徑去實現政績。
(一)正確的政績觀是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的重要體現
胡錦濤指出,秉持什麼樣的政績觀,是衡量領導幹部能否正確對待群眾、正確對待組織、正確對待自己的試金石,也是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的重要體現。
正確的政績觀,體現在政績的內容上,應該是實實在在、有利於單位的建設和發展;體現在創造政績的目的上,應該是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為了推進經濟建設而不是做給上級看;體現在創造政績的途徑上,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而不是投機取巧、竭澤而漁。在這種政績觀指導下創造的政績,才能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曆史的檢驗。
根據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共產黨人正確政績觀的基本內涵就是為民、發展、求實。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這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本質要求。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核心內容。求實,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實踐,尊重科學,尊重群眾,講實話、務實事、求實效。這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根本途徑。
創造政績是為了發展,是為了造福人民。我們講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們所講的政績,是為實現這樣的發展而創造的政績。我們要用全麵的、實踐的、群眾的觀點看待政績。所謂用全麵的觀點看政績,就是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既要看主觀努力,也要看客觀條件。所謂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就是重實幹、辦實事、求實效,各項政績應該經得起實踐檢驗和曆史檢驗。所謂用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就是傾聽群眾呼聲,忠實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衡量幹部政績,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
(二)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就是要尊重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關鍵是要靠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權力觀和科學的發展觀來實現,要靠加強領導幹部黨性修養,以堅強的黨性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幹事,創造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實實在在的政績。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黨政主要負責同誌,肩負著黨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
首先,要按照科學規律來謀劃發展,按照客觀需要來決策部署,按照政策規矩來製定和執行決策。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進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觀臆斷、違背客觀規律的“拍腦袋”決策,不追求脫離實際的高指標和盲目攀比,不喊嘩眾取寵的空口號。要通過深入研究國家宏觀政策,把握大局,順勢而為,自覺按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辦事,努力在更高的起點上加快發展,在更高的層次上統籌發展,在更高的水平上協調發展,在更高的效果上科學發展。要始終以效益為中心,強化資源最優配置,全麵統籌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想問題、作決策要實事求是、理性思考,充分立足本地的經濟基礎和客觀條件,多進行效益成本分析,多考慮群眾和財政的承受能力,做到科學論證、謹慎決策、精打細算、量力而行,力爭以最小的政績成本獲得最大的政績利益,努力實現本地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