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努力提高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能力和水平
能不能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要求落到實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領導幹部要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做一個勤於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
1.提高執政興國的發展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鞏固政權,就要得民心;要得民心,就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就必須下大力抓好發展。各級領導幹部既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科學理論指導工作,又要深入學習本職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努力成為本職工作領域的行家裏手;同時,要學習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社會管理等各個方麵的知識,不斷拓展知識麵,增強適應性,不斷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要進一步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規律,加快完善市場經濟的秩序和規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健康運行提供基本保證。
2.提高對利益關係的調節能力,統籌兼顧各方麵群眾的切身利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寓於各方麵群眾的具體利益之中。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各方麵群眾的具體利益關係越來越複雜。而如果不能把各方麵群眾的具體利益關係調整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就難以實現。領導幹部要學會正確處理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關係,統籌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保持社會利益的基本公平,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要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要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
3.提高對社會階層的整合能力,不斷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階層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它的趨勢是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複雜化。這種變化,涉及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領導幹部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就必須正確把握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堅持把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作為黨執政的主要依靠和骨幹力量。增強黨對新社會階層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社會各階層的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要努力探索黨的基層組織在各種新經濟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社區等領域的活動方式,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麵,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4.提高對社會意識的主導能力,不斷鞏固黨執政的思想文化基礎。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個政權的魂。堅持什麼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麼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社會主義文化在我國已經居於主導地位。但是如何使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社會主義文化,用社會主義文化把廣大群眾的思想真正統一起來,也還有一係列問題值得研究。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後文化,甚至還存在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因此,我們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就不僅要深入研究解決社會主義文化如何以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從群眾日常生活所關心的事情入手,真正掌握群眾的問題,堅持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幫助人民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且要通過完善政策和製度,加強教育和管理,移風易俗,努力改造落後文化,防止和堅決抵製腐朽文化和多種錯誤思想觀點對人們的侵蝕,逐步縮小和剔除它們賴以滋生的土壤。為此,就要進一步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思想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就要加強和改進對大眾傳媒的調控和引導,既要唱響主旋律、占領主陣地、打好主動仗,又要貼近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5.提高對社會風險的化解能力,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麵對著複雜的內外環境和社會矛盾,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仍然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主題。要圍繞這個主題,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形式、主要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提高協調解決各種矛盾的能力。要建立多渠道的利益表達機製、信息反饋機製和危機預警機製,及時掌握群眾的困難、矛盾和情緒,有效地預防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要建立嚴密高效的工作機製,以各種形式的靈活方法,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教育廣大群眾正確認識改革中出現的暫時困難,積極引導群眾與黨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推動改革和發展。強化製度約束功能,著力建立反映民意表達與矛盾化解程度的指標評價體係和激勵、製約機製,使維護群眾權益的實踐建立在有要求、有責任、有落實的基礎上。要從製度上健全完善信訪工作綜合協調、信訪問題排查化解、信訪信息彙集分析和信訪督查的激勵約束功能與機製,以規範化的方式實現褒優懲劣。要建立反映民意表達與矛盾化解程度的指標評價體係和激勵、製約機製,使民意表達渠道的便捷、暢通與否,矛盾化解程序科學、合理與否,群眾反映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等有科學的指標體係作評價,分類別、分層次地設置評價內容,細化評價標準,特別是要確定一些具有關鍵作用的核心指標,使評價體係科學合理。要建立健全保證民意表達與矛盾化解的科學、合理的激勵、製約機製,對確實阻塞民意表達渠道、歪曲民意、行政不作為和以權謀私等問題予以嚴肅查處,切實使出台的製度得到執行,從機製上保證民意表達與矛盾化解的要求不致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