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麵對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和社會主義運動嚴重曲折以及對社會主義的中國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嚴峻考驗,從長期執政的高度充分認識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重要性,鮮明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我們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江澤民指出:“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係黨的執政的全局,關係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社會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的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針對新形勢下我國社會階層構成已經並且繼續發生著的顯著變化,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聯係還存在著許多薄弱和不適應的環節,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的任務變得更為重要和艱巨的現實,江澤民反複告誡全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工作路線,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才能建立起黨執政的最堅實階級基礎和最廣泛群眾基礎,才能無往而不勝。“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對“最廣大人民”的理解從主客體的關係深入到主體間的關係,進一步深化了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內涵,並作出了新世紀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注解。
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自覺地在執政理論和實踐中堅持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順應“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導方針,作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決定,並明確提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的重要思想,更高地舉起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旗幟。2002年12月,胡錦濤擔任總書記伊始,在西柏坡重溫毛澤東“兩個務必”的講話時就要求全黨,要“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與時俱進地落實執政為民的要求。在2003年“七一”講話中又指出,“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進一步強調指出:“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隻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隻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決定》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根本要求,提出“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進一步提出,“要堅持人民是曆史創造者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群眾路線,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據考證,胡錦濤第一次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概念是在2009年4月下旬。當時,胡錦濤在山東濟南順河考察集中棚戶區改造安置工作時,叮囑當地幹部:“保障性住房建設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用好當前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幫助低收入群眾解決住房困難,真正把這件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好事辦好。”
由此可見,從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提出“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的判斷標準,從江澤民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到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貫追求的執政理念。
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的根本途徑
加強黨的純潔性、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判斷一個政黨先進不先進,執政能力強不強,不僅要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還要看它有沒有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領。總的看,經過這些年開展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活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與先進性要求不符和執政能力不高的問題:有的黨員幹部宗旨意識不強,不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堅持以人為本,甚至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置群眾生命安全於不顧;有的理論和實際脫節,理論學習不紮實、不深入,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能力不強,按照法律和政策規定辦事的本領不強,習慣於發號施令、做表麵文章,遇到具體問題就無所適從,遇到突發事件更是束手無策,甚至把學習理論當做裝潢形象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資本,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有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要求,深入開展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發動群眾工作能力不強;有的責任心和事業心不強,對工作不負責任,見困難就讓,見矛盾就躲,作風漂浮,得過且過,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訴求久拖不決、敷衍了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有的貪圖安逸,奢侈浪費,講排場、比闊氣,甚至沉溺於燈紅酒綠、吃喝玩樂,享樂主義嚴重;有的政績觀不正確,重自己“政績”、輕百姓疾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尊重規律,亂上項目、亂鋪攤子,做表麵文章,甚至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有的個人主義嚴重,幹一點事就希望得到“回報”,剛剛提拔就琢磨“再上一個新台階”,工作挑肥揀瘦、拈輕怕重,向組織討價還價,甚至利欲熏心、見利忘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為自己、親友謀取私利;有的紀律觀念淡薄,自恃地位特殊,放鬆紀律約束,對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規定采取實用主義態度,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不執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等,沒有能夠很好地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要求,嚴重傷害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和信心。這些問題的存在,對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對領導幹部自身成長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把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麵、總攬全局的能力,以科學執政促進發展,以民主執政凝聚人心,以依法執政化解矛盾,切實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徹到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的執政實踐中,努力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