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經曆了十年“文革”的動亂,我有幸考入南京大學曆史係,從此便與曆史結下不解之緣。我們入學之際,正好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時,這個偉大的曆史性轉折不單單隻是體現在經濟政策上的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過去被視為禁區的民國時期那段曆史,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這正是保管和典藏民國各個時期中央政府檔案的國家檔案館。我從事的工作是整理和編輯民國時期的財政金融檔案資料,參與編輯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與此同時,我也開始利用館藏檔案進行民國史的研究。根據我的工作特點和興趣,我將南京國民政府的財經政策與中外經濟關係確定為個人的研究方向,並相繼發表了一係列學術論文。1988年12月,我離開南京來到香港,先後在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學習和工作,在這期間不僅繼續查閱第二曆史檔案館以及上海、天津等地檔案館的資料,還有機會經常前往中國台灣和海外各地收集資料。三十多年來曾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先後在兩岸三地重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有些已彙編成書,如《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嚐試》(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8年)收錄的論文,主要反映的是南京政府戰前十年的財政經濟改革與中外經濟關係;而《國民政府戰時統製經濟與貿易研究(1937—1945)》(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則重點探討抗戰期間貿易委員會及其屬下三大國營貿易公司的活動。
研究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製度以及財政經濟政策,不可避免地會觸及民國時期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國民黨元首蔣介石、長期執掌國家財經大權的孔祥熙和宋子文及孔、宋家族所經營的公司,因此這些年撰寫的論文中有不少都涉及這一範疇。前不久,中華書局上海分公司宣告成立,承蒙厚愛,策劃編輯閻海文先生向我約稿,為此我選出了近年發表的20多篇論文,選編的原則是:其一,這些論文基本上均未收入上述二書;其二,彼此內容大致相關,涉及民國時期的政治、外交和經濟,而且多與蔣、孔、宋本人及其家族的活動有關。由於這些論文都是我多年來在查閱各地檔案(包括已經整理出版的檔案彙編)以及參考最近公布和出版的民國名人日記的基礎上而撰寫的,因而取名為《讀檔閱史——民國政事與家族利益》,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解讀這些原始檔案,讓讀者對於民國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本書收錄的論文涵蓋的內容較為廣泛,我大致根據不同的主題,將其分為四大類,當然分類不一定全麵,其中會有交集之處;另外,由於這些論文發表於不同時間、不同刊物,雖然結集時已經作了一些刪節和修正,部分標題也作了些許更改,但考慮到上下文的連貫,內中還會出現一些重複,這是必須向讀者解釋的。
我自1990年進入中文大學工作始,就一直擔任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學術助手,二十多年來隨侍饒公左右,雖生性愚鈍,對饒公博大精深的學問知之甚少,但他勤勉的治學精神和精湛的學術思想卻永遠銘記心中。饒公慨允為拙著題寫書名,實是對我的莫大支持。
張憲文教授是當今國內外民國史研究的大家,著作等身,桃李天下。張老師是我大學時的老師,當年正是在校期間選修他開設的“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料學”,從而對民國史的研究發生興趣,並決定了此後的學術生涯,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就是在他的指導和推薦下才得以發表的。大學畢業後的這麼些年,不管我是在二檔館工作,還是移居香港,都時時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本書結集之時,我貿然向他索序,老師欣然應允,這更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今年正值張老師八十大壽,謹以此書作為向老師祝壽的賀禮。
鄭會欣
2014年6月寫於香港海怡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