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金公債舞弊案的發生及其處理經過(1 / 3)

一 引言

抗日戰爭中期以後,國民政府偏安一隅。隨著政治上加強一黨專製,經濟上實施統製專賣,軍事上不斷潰退,大後方官商勾結、以權謀私的情形亦愈發嚴重,並逐漸形成係統化、體製性的痼疾。在這些腐敗的案例中,發生在抗日戰爭後期的美金公債舞弊案就是其中一件極具代表性的個案。

關於1942年美金公債的發行,以往已有一些論文涉及。如楊斌、林美莉關注的是戰時中央政府如何通過發行公債來達到控製財政的目的,更多的文章則是披露舞弊案的發生;特別應該提及的是,楊天石最先利用剛剛開放的蔣介石日記,詳細介紹了蔣介石親自查處此案的經過。然而上述各文都沒有參考財政部與主計局等對此案的調查報告,未能查閱台北“國史館”珍藏的蔣中正檔案中的重要文電(楊文中引用了部分特交檔案及《事略稿本》的內容),更沒有揭露本案的關鍵之所在,即孔祥熙牽涉本案1660多萬美金債券的內幕。本文主要征引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典藏的國民政府財政部和中國銀行等部門的原始檔案,全麵描述該案的發生以及調查的經過,參考台北“國史館”蔣中正檔案中收藏的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俞鴻鈞之間在調查此案過程中的來往電報,同時還摘抄目前存放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和宋子文檔案,並對上述原始檔案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比勘。從這些珍貴的史料中,我們不僅可以清楚地了解此案舞弊關鍵之所在,更能觀察此時蔣介石的矛盾心理。他雖然在公開的場合仍然維持孔祥熙的形象,但暗中卻多次命令下屬秘密調查此案,並逐一解除孔祥熙所擔負的各項要職。在得悉孔祥熙確實涉及貪腐的事實後,蔣介石的態度可謂極為痛恨;然而為了維持國民黨和政府的統治及家族的榮譽,蔣介石最終還是將此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由於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無法正視事實,徹底懲治貪腐,導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內貪汙腐敗的情形日益加劇,成為國民黨最終失去中國大陸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 5億美元借款與美金公債的發行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國民政府一直致力於尋求西方的援助,但收效甚微。1940年6月,宋子文作為蔣介石的特別代表前往美國,就是為了得到美國更多的借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隨即跟隨英、美兩國向德、意、日宣戰,並加入同盟國,國際地位隨之提高。蔣介石即利用這一時機,向英國政府提出商借1億英鎊的要求,其目的是“發行長期公債及定期儲蓄券,為提高法幣信用與收回法幣之用”,他還特別指出,“此次借款不能有任何擔保之條件”;與此同時,蔣介石又致電給剛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的宋子文,要他按照這一原則積極向美國進行借款,強調“此次借款手續決非如平時普通之財政借款可比,或先商用度辦法,而後再定款數”,因為當“敵偽以東亞為東亞人之東亞之理由,竭力鼓吹與煽惑作用發生影響之時”,英、美若不提供援助的話,勢將難“挽救國人心理與提高抗戰精神”。可能是當時國內正掀起一波倒孔的風潮,蔣介石在電報結束前還特別提及,最近財政部部長孔祥熙“病重傷寒”,因此所有外交和財政方針都由他親自主持。強調此時向英、美等國爭取援助並規定借款原則,都是出自他個人的旨意。

美國當然希望中國繼續堅持抗戰,抵抗日軍的進攻,因此同意對中國實施援助,但最初美方隻同意為100萬中國軍隊發放軍餉,然而這一提議卻嚴重地幹涉中國主權,蔣介石自然極力加以反對。此時蔣介石雖然任命宋子文出任外交部部長,但其實對他並不完全信任,蔣曾在日記中寫道:“子文對財政無自立方針,始終受英人之迷惑,不能脫離之羈絆,而且執迷不悟,殊可歎也。應善導之,使之覺悟。”他在得悉美國的意圖後十分惱火,並將這種憤怒的情緒記在宋子文的頭上:“子文私心與野心不能改變,徒圖私利,而置國家於不顧,奈何?”“英美以借我軍餉,且每月分撥,盡用心之鄙吝與侮辱中國已極。而子文讚成,尤為痛之至。……子文讚成美國提案,盡失國體與人格不顧,痛憤無已。本擬電稿痛斥其非,後乃克製緩和,重擬複電,免致懷恨抱怨也。”

不久之後,蔣介石致電宋子文,再次強調借款原則,並說他最近要外出,因此“以後關於借款事,凡與中各電,請另發庸兄一份,並照手續對財部電商辦理為盼”,這就說明,此刻蔣介石又恢複了對孔祥熙的信任。

經過宋子文的多方活動,美國政府雖然同意提供借款,卻又對借款的用途不放心,因而在協議草案的第二條中予以規定:“中國願將本約中所列資金之用途通知美國財政部部長,並願對該項用途隨時征詢其意見,美國財政部部長願就此項資金之有效運用方麵,向中國政府提供技術上及其他適當之建議。”

但蔣介石和孔祥熙均認為這一規定“拘束太大”,要求改為“對於此款之用途,願隨時通知美財長,並對與用途有關之技術事項與之洽商”,以此加以限製。

為此宋子文不斷向美國方麵解釋說,“中國政府關於此項借款用途,絕無對美國政府守秘密之意,且願得美方技術之援助,但不能有任何表示中國政府負有交換意見及磋商之義務”。最後雙方妥協,達成協議為“中國政府願以此項借款之詳細用途,不時由財政部詳告貴財長”雲雲。

1942年3月21日,宋子文以外交部部長的身份在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部長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Jr)簽訂借款協議,規定該項借款應用於:

(1)加強貨幣、金融及銀行製度;(2)資助及增進一切必需品之生產、收購及其分配;(3)阻抑物價上漲,穩定經濟關係,並以防止通貨膨脹;(4)防止食糧與其他原料之囤積;(5)改良交通及運輸工具;(6)推行社會及經濟的措施,以增進人民福利;(7)供應租借法案以外之軍事需要,並實施業經兩國政府認可之其他一切應戰之適當措置。

這次財政援助是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美國向中國提供的一次重要借款,不僅借款數額高達5億美元,而且條件極為優惠,因為“借款幾乎是無條件的,無抵押、無限期、無利息”。蔣介石亦親自向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Roosevelt)表示感謝,並聲稱“此次借款除為軍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將用於加強我國之經濟機構,收回法幣,緊縮通貨,平定物價,保持戰時生活水準及增加生產”。

然而孔祥熙卻對宋子文的成功心懷嫉妒,並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攻擊,宋子文的親信貝祖詒將其所了解的情形不時向他報告。對此宋子文倒亦見怪不怪,他曾多次致電宋漢章和貝祖詒,稱“孔對行及本人蓄意摧殘,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其人虎頭蛇尾,兩兄不必過慮”。而有關孔祥熙暗中破壞之事,“抗戰後已屢見不鮮。今大借款案告成功,更是孔發動機會,希照以前方針,妥慎應付為要”。話雖如此,其實宋子文還是十分關心重慶的官場異動,因而囑其“如有內幕,希即密告”。

5億美元大借款成功之後,孔祥熙立即於3月24日在重慶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這一消息,並將發行美金公債之計劃公之於眾。三天之後,孔祥熙致電宋子文並轉美國財政部部長,方將發行4厘美金公債及美元儲蓄券各1億元的細節予以說明。其中美金公債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項:公債由財部照麵額發行,中央銀行為發行行,發行銀行不許購買或貸款購買;發行彙率由財部規定,目前暫定6分(不宜低於平準會現行之彙率),以後或須減低;自1944年4月起,每半年抽簽還本一次。

美方官員由於未能事先了解發行公債的詳情,對此甚為不滿,而為借款四處奔波的宋子文更加惱火。他在接連兩封致孔祥熙的電報中,借美國財政部部長摩根索、錢幣司司長懷特(HarryD.White)之口,發泄他個人的強烈不滿。電報聲稱,因為美方認為此次發行公債和儲蓄券的辦法甚不合理,因為即使公債全數銷盡,也不過隻有法幣40億元,對於抑製通貨膨脹的作用根本不大;而且據說民間對此並不積極,因此前途未必樂觀;然而這一方法如果失敗的話,美國財政部必會遭到各方指摘。雖然美方目前同意按約如期撥款,但若“誤會滋深,來日方長,從大處著想,中美聯係關乎全局,美方經濟援助,亦非至此而止”。宋子文最後在電報中說,“弟離國已將兩載,國內財政方麵之策劃布置,自不接頭,美財部對我財政情形,似較弟明瞭”,“自不能作深切盡情之解釋”,因此“為兄著想”,還是應該快些派人到美國來“隨時應付”,彼此間“交換意見,誤會自可冰釋無疑”。

宋子文雖然不高興,但孔祥熙卻不買賬,依然按照他的計劃進行。他在致蔣介石的報告中聲稱,美國借款已經簽訂,因此“現即利用此借款,為發行三十一年同盟勝利公債美金一萬萬元,及美金節約建國儲蓄券一萬萬元之基金,並計議其他運用方法”。按照他的說法,發行公債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幣信,吸收遊資,穩定物價,協助生產”。

4月15日,美國按照借款規定如期將2億美元作為發行美金公債和庫券的基金撥入準備銀行;4月25日,財政部即正式公布《民國三十一年同盟勝利美金公債條例》,聲明發行公債的目的是為了“平衡預算,穩定物價,健全金融,吸收遊資”,發行數量為1億美元,自1942年5月1日起按照票麵額十足發行,年息4厘,每六個月付息一次,自1944年開始還本,十年還清。此次發行的美金公債最大特點就是,公債發行時按照票麵額折合國幣繳購,折合率則由財政部於發行日公告;還本付息時,按照票麵額付給美金,或由中央銀行按照當日掛牌市價,折合國幣付給之。

5月1日,美金公債以每6美元折換100元法幣的彙率計算,由中央銀行正式對外發行。財政當局發行美金公債的初衷是希望通過美國的援助,以償付美金的條件吸引民眾認購,收回發行過度的法幣,從而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這就像當時宣傳的那樣,所謂“公債以美元為基金,本固息厚,穩如泰山;國人踴躍認購,功在國家,利在自己”。“這是收回法幣的最好辦法,這是不被凍結的自由美金”。

然而公債發行的情形卻與當局的設想大相徑庭。抗日戰爭之初,全國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認購救國公債。然而到了抗日戰爭中期,由於政府上下貪腐的行為日益擴大,廣大民眾對政府的債信已全無信心。

此刻大後方的多數市民正飽受通貨膨脹的煎熬,每天的生計都有困難,哪還有餘錢去認購公債;而那些富商巨賈雖然擁有大筆金錢,但卻都用來搶購物資,囤積居奇,也不願去做這看似虧本的買賣。國民政府盡管竭力推銷,蔣介石並以全國節約建國儲蓄委員會主席的名義,親自致函大後方各省分會主任委員(由各省政府主席兼)和副主任(省府財政廳長兼),要求各地按照規定的比例攤派認購,甚至還為推銷公債專門下達手令:“對於攤派公債,應即積極進行,其發行數目,似尚可增加。應著重於強派,惟於分配數目時,必須公道無私,以免負擔不均。目前富人多在都市,故其攤派應先由各大都市與各省會起,然後再派至各重要縣份等。對於各地財富之調查,可由政府與黨部、青年團合作,限期查報。”盡管財政當局和各地政府大肆宣傳,強行攤派,但實施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美金公債推行一年以來,各地隻銷售了一半,即不到5000萬美元的債券。

三 美金公債舞弊案的發生

美金公債發行之初雖然成效不彰,但是沒過多久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外彙官價與黑市價格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這就使得政府中主管財政的官員意識到經營美金公債實在是一筆可以贏得巨大利潤的買賣。

1935年11月幣製改革後,財政部宣布的外彙彙率為法幣1元等於美元3角,或英鎊1先令2便士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的一段時間,政府還千方百計地維持這一彙率。直到1938年3月,華北傀儡政權在日本的指使下成立偽聯合準備銀行,企圖套購法幣來換取外彙時,財政部門方開始對外彙實施管製。其後中國政府還相繼尋求英國和美國的援助,設立平準基金,目的就是要維持外彙彙率的平穩。起初彙率尚能大致依據物價上升和通貨膨脹的速度有所調整,之後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彙率也時有變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官方始將美元與法幣的彙率定為1∶20(大約為戰前幣製改革時的6倍),因此美金公債最初就是按照平準委員會所訂的這一彙率發行的。

1943年春,美國軍隊開始進駐中國的西南地區,由於美軍在後方普遍使用美鈔購物,導致官價外彙與黑市外彙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以重慶市美鈔黑市價格為例,1943年6月底1美元約為法幣59.07元,12月底為83.96元,1944年6月底為191.94元,12月底更上升為570.45元。“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金,金不如彙”,這段極為流行的民謠生動地描述出大後方當時的情景。特別是1944年下半年國軍在豫湘桂戰場上出現的大潰敗,導致大後方民眾人心惶惶,更使得美金黑市價格飛速上揚。11月下旬僅半個月,重慶的外彙黑市價格就從250元法幣兌1美元升至近600元法幣兌換1美元。盡管美元的黑市彙率不斷上漲,美國政府和其他外國駐華團體也都一再要求法幣貶值,但官方彙率依然維持1∶20這一水平。雖然官方的這一彙率基本上是有價無市,但外彙價格的雙軌製卻為那些有權勢的人物創造了一個斂財的大好機會,對於他們來講,此時購買和銷售美金公債就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1943年8月2日,財政部通知各地國家行局自即日起停止出售美金債券。

10月9日,孔祥熙向蔣介石秘密呈文,要求結束銷售美金公債,他的理由是:

自五億元美金借款成立後,為利用此項借款以緊縮發行、收回法幣、穩定幣值、平抑物價、扶助工商起見,呈準發行美金公債一億元。

事前屢經交涉,始獲美方同意,照額撥出基金。殊自開始發售以迄現在,曆時已一年有餘,而售出之數尚未及半,不僅發行之目的未達,而對外觀感亦多不利,近來美方對此頗為注意,屢來詢問。故覺如不籌維辦法,將來再請援助恐有妨礙。反複思維,惟有宣布結束,以顧全政府之信譽。於宣布結束後,將未售之券交由中央銀行承受,依照該行法之規定,有買賣有價證券之業務,如運用得法,對於調節發行、平抑物價、穩定外彙當有裨益,且符發行美債券之原意。熙當督促行局主管人員妥為辦理,以期早日完成。除已密定十月十五日結束外,特將結束日期及今後運用辦法,密為陳報鈞鑒。

10月15日,中央銀行業務局局長郭錦坤(字景琨)在大後方的各大報章上宣稱,年前發行的1億元美金公債業已全數售完;然而實際的情形卻是,還有接近一半的債券根本就沒有出售。在中央銀行總裁孔祥熙授意下,央行要求各地分支行迅將尚未售出之美金公債上繳,由國庫局全數收回,並一律停售。

按照規定,美金公債未售出之部分由國庫局收回之後,應全數交還給業務局,歸之於國庫。然而這些從各地行局收回的美金債券並未全數上繳國庫,其中有相當部分被掌管國家財金大權的那些人物,以“調劑同人戰時生活”為幌子,私下裏朋比瓜分了。這就是當時震驚大後方社會和輿論,甚至引起美國朝野憤懣的美金公債舞弊案。

關於美金公債舞弊案,以往披露的主要是中央銀行國庫局局長呂鹹在征得央行總裁孔祥熙的同意下,將收回的債券暗中出售之事。

1944年1月10日,中央銀行國庫局局長呂鹹請示:“查本局經理卅一年同盟勝利美金公債情形迭經麵陳鈞座,現計交足業務局債票伍千萬美元外,尚有餘額三百五十萬零四千二百六十美元……應如何撥款轉妥之處,理合簽請核示祗遵。”1月12日孔祥熙親筆在呈文上批示:“公債券交業局,以前預定各戶交款取券,由兩局轉賬可也。”同年5月呂鹹再次報告,稱各行陸續繳回美金債票尚餘存7650660美元,請示總裁孔祥熙如何處理。孔於5月27日手批指示:“交業務局。”但是這批未售之債券並未完全上繳便在私下瓜分,國家銀行的官員從上到下從中牟利,獲得最大利益的當然是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物。

這兩筆美金債票共計為11154920美元,按官價1∶20計算,應為國幣223098400元;然而根據1944年1月重慶《國民公報》的記載,當月美金公債債票價格最低為250元,最高為270元,到了5月份,價格更加高。照這個價格,即使按最低價計算,一倒手獲利也能高達10餘倍之多,而且個人還不需要出資,隻需記賬即可,這不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嗎?

豪門高官公然舞弊、中飽私囊的行徑激起了大後方輿論的強烈譴責,就連美國政府也對此極為不滿。1943年12月18日,美國財政部部長摩根索在致羅斯福總統的一份備忘錄中報告,“中國政府發行並出售了美金證券以回收法幣,它把美國撥給的援助款項中的兩億美元抽出來,用以兌換這些證券,這些證券以極高的利潤售給了購買者”,因此他認為,這個計劃對於控製通貨膨脹沒有任何顯著效果,因為“這些做法在過去除了使了解內情者、投機者和囤積者獲得額外利潤外,收效甚微”。摩根索在報告中還提及,在美國到處流傳孔、宋及其家族大量投資並從中獲利的傳說。甚至傳言,涉及此案的除了宋子文、孔祥熙為首的財政部及中央銀行的高級官員之外,還包括宋美齡、宋靄齡、陳光甫、魏道明、杜月笙、李國欽、龍雲等權貴在內。與此同時,中央銀行內部了解內情的職員也暗中向外界披露這些消息,從而使得大後方又掀起了新一輪倒孔的風潮。

此時擔任委員長侍從室少將組長的唐縱曾在1944年5月21日的日記中記載了倒孔風潮中蔣介石與陳布雷的一段對話,值得玩味。

孔副院長鑒於社會人士之責難,向主席提出辭呈。主席囑布雷先生將原件退回並慰留。主席問布雷先生,究外間對孔之輿論如何?

布雲,普遍的批評,孔作生意,在北京政府時代買辦與官僚結合,南京政府時代買辦與官僚結合,尚有平津、京滬之距離;今者官僚、資本家、買辦都在重慶合而為一,黨內的批評,孔不了解黨的政策,違背政府政策行事。委座雲,現在沒有適當的人接替。布代表慰留孔時,曾謂,不能因外間之非議而有所表示,愈表示反而增加社會的不安。止謗莫如自省,如果切實反省,改變作風,國家之福。布公所言,均甚得體,可惜未能接受也。布公雲,委座沒有徹底改革決心!

恰好同盟國此時要在美國的布裏敦森林(Brettonwoods)召開一個國際性的貨幣基金會議,因此蔣介石就委派孔祥熙以中國政府的全權代表,於6月22日率團啟程赴美,這樣也可以躲避國內倒孔的風頭。行前蔣介石還專門致函羅斯福總統,稱“孔博士與餘始終共事凡十六年於茲,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及財政方麵之情形,充分明瞭”;蔣介石還在信中表示,雖然中國目前非常需要孔祥熙留在國內處理政務,但因此行“對於增強我中美兩國以及餘與閣下之友誼合作,深信必有重大之成就”,所以才委派他為“餘個人最堪信任之代表”,前往美國洽談。

國際貨幣基金會議結束之後,孔祥熙長期逗留在美國,但國內倒孔的風潮卻絲毫沒有降溫。1944年9月5日,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在重慶開幕,第二天財政部政務次長俞鴻鈞代表孔祥熙在會上作財政報告,參政員傅斯年帶頭開炮,要求“辦貪汙首先從最大的開刀”,並提出四大問題:(1)孔及其家族經營商業問題;(2)中央銀行問題(任用私人,予取予求);(3)美金儲蓄券舞弊問題;(4)黃金買賣問題。矛頭直指孔祥熙。

麵對著國內日益高漲的倒孔浪潮,雖然此時孔祥熙出任財政部部長業已11年,但蔣介石也不得不考慮撤換他的決定。10月29日,蔣介石讓正在美國的宋美齡轉給孔祥熙一電,第一次透露要他辭職的意圖:

蔣夫人轉孔副院長親譯:最近內外形勢與行政本身工作皆應有調整之必要。兄如此次在美必須乘時入院割治,不能即時回國,則對副院長與財政部長職務暫時辭卸,俾得專心療疾;一麵仍任弟駐美之代表,專與美政府接洽要務,如此則公私兩皆有益,而尊體亦可複元增強也。兄意如何,請與大姊、三妹洽商詳複。

盡管孔祥熙接到來電後表示接受辭職的要求,但在回電中自然流露出不快的語氣,於是蔣又立即回電加以安慰:

蔣夫人:〇密。親譯轉庸兄:東電誦悉。此事在國內並未有與一人道及者,絕對秘密,請勿念。弟以為兄雖辭財部,而中央銀行總裁仍由兄專任,則財政金融樞紐並未有所變更,如此兄於黨國仍為弟負其責,而於個人可免除攻擊之目標。現時情勢□□(有二字看不清。——引者注)公私兩有益無逾於此也。惟財部繼任人選,未知俞次長是否相宜,抑兄另有其他相當之人,亦請明告。總使其仍能聽兄指導,以期財政與金融合作無間也。

孔祥熙在回電中雖然對繼任人選沒有表示異議,稱俞鴻鈞“為人忠實,具有幹才,如兄認為滿意,當不致有負重托”,但這封電報最重要的內容還是要表白自己。他在電報中自稱:

(祥熙)十一年來,先任中央銀行總裁,繼長財部,時值內憂外患,紛至遝來,飽經慘變。就任之始及軍興之後,扶病支持,無日不在艱困之際,乃賴吾兄指導有方,幸無隕越。至弟個人,幼受庭訓,長信宗教,束身自好,絕無絲毫苟且之處,於國於民,問心無愧。惟有三五搗亂分子,任意無理取鬧,自有其目的。吾兄明鏡高懸,無庸再贅。好在均查無事實佐證,對弟個人此種荒謬汙謗,本欲依法追究,以明曲直,而儆效尤。為顧全大局,維護參政會信譽及吾兄抗戰使命,乃忍氣吞聲。且此種不識大體之人,各國皆有,不與此無聊小政客一般見解,故暫置不提,冀邀明理者洞鑒。惟瞻念國難嚴重,使忌我國者有所藉口,而仇我者稱快,實極痛心。

11月18日,蔣介石致電孔祥熙,一方對於他在美國處境艱難表示慰問,同時提出“最好兄能屈就駐美大使,以加重對美合作之表示”,堅持他準備撤換孔職務的決心。

四 蔣介石暗中派人調查

1944年11月20日孔祥熙被免去財政部部長一職,由原政務次長俞鴻鈞繼任。但其行政院副院長一職並未更換。隨後,蔣介石再次致電孔祥熙,要他出任駐美大使,很明顯,這就是叫他主動辭去行政院副院長之職。電文曰:

孔副院長:行政院內財、軍、教各部長調整人事已於昨日決議發表,新院長問題仍未提出。頃接兄皓、哿等電,中美今後關係重要,故前請兄擔任駐美大使,弟意除兄外,其他無相(適)人選,仍請兄屈就此職,而調魏大使任文官長或行政院秘書長皆可也。今以兄副院長資格出任美使,似美方必注意,如此則兄可專任對美外交,而副院長問題亦可解決。以弟一人決不能長理院務,副院長一缺不能久懸也。

如何,請速決為盼。

孔祥熙接到這封電報後曾於23、24日接連發去兩電,揚言說要辭去所有公職,專心養病。蔣介石又連忙去電予以慰留,稱他已囑美國特使赫爾利(PatrickJ.Hurley)轉告羅斯福總統,目的就是表示他“對吾兄平時依畀之深”,“對兄隻有更加信任與感佩”。蔣介石並且安慰他說:“此次兄雖卸除財部,而其他要職並未變更,中外觀感決不因此有所影響,請勿以此介意,並請在美照常進行工作,勿再言辭為盼。”

12月5日,蔣介石又致電孔祥熙,雖然一方麵聲稱有關財政金融事務交涉今後仍由其全權處理,但同時又宣布,在其未回國之前,派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院長一職。此時蔣介石如此急切要求孔辭職,很可能是他已經發覺孔祥熙涉嫌美金公債的舞弊案了。就在此電發送後的第三天,蔣介石即命令新任財政部部長俞鴻鈞暗中調查美金公債案。原電雲:

據報,近日各國家銀行假儲蓄為名,規定行員每人可認購美金儲蓄券,低級人員最少五百元,高級職員竟高達萬元,一律照法價二十元購入,再以黑市價售出,一轉手間,收益巨萬。又中國銀行近因黔境戰事緊張,對行員生活秘密發起美金、英鎊補助辦法,凡卅年以前到行之行員,準予以二百四十元價購十元美金儲券一張,科長以上人員,分別以五十元、百元、二百元購買一張,廿八年以前到職行員,所有年金一律以英鎊核發,廿八年以後者,行中不負救濟責任,農民銀行以美鈔發給各職員,最低之職員亦可領得百元美鈔。各等情。即希切實查明具報。中正。(卅三)亥庚侍秦。

俞鴻鈞接到電令後即在電稿上加批:“交司徹查具報。”其後財政部即與四聯總處聯合調查,並將中、中、交、農四行暨中央信托局與郵政儲金彙業局等國家行局近兩年來各自購買美金公債及發放外彙情形予以統計上報:

中央銀行:1943年7月,經總裁孔祥熙核準,按行員儲金數額分配認購美金儲蓄券96000元,業已到期兌回;同年11月間,經孔祥熙核準,由該行認購額內撥出美金公債200萬元供行內同人分配,但迄今尚未實施,所有債券仍由該行保管。

中國銀行:1939間奉令舉辦外幣儲蓄及法幣折合外幣定期儲蓄等存款,業於1943年到期結彙本息分別發給;1942年5月曾勸導該行員工認購美金儲蓄券1萬元,業已陸續贖取完畢。

交通銀行:並無以美鈔或美券、美債發給或按官價讓與同人之事。

中國農民銀行:1943年10月20日,經董事會決議並經董事長核準,由該行認購之美金公債項下撥出200萬元,按薪津所得每月平均扣款辦法,由行內員工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