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部取穴〕
遠部取穴指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這是針灸處方選穴的基本方法,體現了針灸辨證論治的思想。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時,既可取所病髒腑經脈的本經腧穴(本經取穴),也可取與病變髒腑經脈相表裏的經脈上的腧穴(表裏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
〔隨證取穴〕
隨證取穴,亦名對證取穴,或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根據中醫理論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臨床上有許多病證,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抽風、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難以辨位,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進行辨證分析,將病證歸屬於某一髒腑和經脈,再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腧穴進行治療。如因心腎不交的失眠,辨證歸心、腎兩經,故取心、腎經神門、太溪等腧穴。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裏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係,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
施針原則
針刺保健,可選用單穴,也可選用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欲增強某一方麵機能者,可用單穴,以突出其效應;欲調理整體機能者,可選一組穴位,以增強其效果。養生益壽,施針宜和緩,刺激強度適中,不宜過大。一般說來,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後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異,年老體弱或者小兒,進針不宜過深;形盛體胖之人,則可酌情適當深刺。
針刺禁忌
遇過饑、過飽、酒醉、大怒、大驚、勞累過度等情況時,不宜針刺;孕婦及身體虛弱者,不宜針刺。
針刺保健常用的穴位
穴位 1 足三裏
位於膝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力。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可單側取穴,亦可雙側同時取穴。一般人針刺得氣後,即可出針。但對年老體弱者,則可適當留針5~10分鍾。隔日1次,或每日1次。
穴位 2 曲池
位於肘外輔骨。曲肘,肘橫紋盡頭便是此穴。此穴具有調整血壓、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刺法:用毫針直刺0.5~1寸,針刺得氣後,即出針。
穴位 3 三陰交
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此穴對增強腹腔諸髒器,特別是生殖係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後,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鍾,每日1次,或者隔日1次。
穴位 4 關元
位於臍下3寸。本穴為健康要穴,有強壯作用。刺法:斜刺0.5寸,得氣後出針。每周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