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故艾者,亦從北方來。”
——《素問·異法方宜論》
什麼是艾灸法
灸,灼燒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燒材料,熏灼或溫熨體表一定的部位,通過調整經絡髒腑的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實施灸法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為主,其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用作灸法原料的艾絨就是用幹燥的艾葉除去雜質搗碎成細軟的艾絨,貯藏備用。
艾灸法的作用
溫經散寒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可見灸法具有溫經散寒的功能。臨床上可以治療寒濕痹痛和寒邪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
扶陽固脫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說明陽氣之重要性。陽衰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甚則欲脫,當此之時就可用艾條來溫補,扶助虛脫之陽氣。臨床上多用於脫症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痰飲等。
消淤散結
《靈樞·刺節真邪》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得溫則行,氣行則血亦行。灸能使氣機通調,營衛和暢,故淤結自散。臨床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如乳癰初起、瘰鬁等。
灸法的種類
艾炷灸
將一小撮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指邊捏邊旋轉,捏成規格大小不同的圓錐形艾炷。小者如麥粒大,中等如半截棗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欖大。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艾卷灸
又稱艾條灸,即用桑皮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卷,也稱艾條,將其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患處施灸的一種方法。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為懸灸和實按灸兩種。
1懸灸
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2實按灸
施灸時,先在施灸部位墊上布或紙數層,然後將藥物艾卷的一端點燃,乘熱按到施術的部位上,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再點再按;或者以布6~7層包裹艾火熨於穴位。若火熄滅,再點再按。最常用的為太乙神針和雷火神針,適用於風寒濕痹、虛寒症。
懸灸的三種操作方法
溫和灸
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患處施灸,約距離皮膚2~3厘米,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為宜,以皮膚紅暈為度。
雀啄灸
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施灸。
回旋灸
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複地旋轉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