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勝則幹。”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髒為肺。”
——《素問·五運行大論》
什麼是燥邪
秋天氣候幹燥,空氣中缺乏水分,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景象。所以,燥,是秋天的主氣,大凡自然界具有幹燥、收斂清肅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人如果感受燥邪而出現一係列的幹燥症狀,這便是燥病。燥與濕相對,多易傷津。燥邪多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致人發病。
燥的性質和特點
燥性幹澀,易傷津液。燥,幹燥;澀,澀滯。燥邪,其性幹燥,侵犯人體,最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出現各種幹燥、澀滯不利的症狀。如口幹唇燥、鼻咽幹燥、皮膚幹燥甚則皸裂,毛發幹枯不容、小便不利、大便幹結等,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幹。”燥邪傷津之甚,則可損及陰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在天為燥。”
燥容易傷肺。肺喜潤惡燥;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而燥邪傷人,常常從口鼻侵入,所以燥邪最容易傷肺。燥邪傷肺,使肺陰受到損傷,宣降失司,甚則會損傷肺絡,從而出現幹咳少痰,或痰黏難咳,或喘息胸痛,痰中帶血的現象。由於肺與大腸互為表裏,燥邪自肺影響到大腸,則可出現大便幹燥不暢等症。《素問·五運行大論》又說“: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髒為肺。”,“審平之紀……其令燥,其髒肺,肺其畏熱,其主鼻……其養皮毛,其病咳。”說明了燥邪的性質、流行時所引起的諸多病證。
常見的燥病
燥邪為病,由於相兼的寒熱邪氣不一,可分為外燥和內燥,外燥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初秋有夏熱之餘氣,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熱相合侵犯人體,病多溫燥;深秋近冬,西風肅殺,燥與寒相合侵犯人體,病多涼燥。
外燥
1.溫燥:燥有偏熱,風熱感冒兼有肺燥傷津。發熱、惡寒、咽痛。
2.涼燥:燥一般偏寒,秋天氣候幹燥時的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口幹咽燥等均屬涼燥。
內燥
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內燥。表現為口渴咽燥、幹咳、皮膚幹燥、粗糙、毛發幹枯不榮、大便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