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邪,穢濁陰邪(1 / 1)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

——《素問·生氣通天論》

什麼是濕邪

自然界中具有水濕之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濕邪為病稱為外濕病。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乃夏秋之交,此時陽熱下降,水氣上騰,氤氳熏蒸,濕氣充斥,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故長夏多濕病。此外,居處潮濕,以水為事,淋雨涉水等均可成為濕邪致病的途徑。內濕多見脾失健運、水液運化障礙,濕自內生。一般外濕引起肌表經絡之病,內濕易引起髒腑之病。

濕的性質和特點

濕為長夏之主氣,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濕性屬水,水屬於陰,故濕為陰邪。濕邪侵犯人體,留滯髒腑經絡,因其為有形之邪,故最易阻滯氣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也指出:“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濕阻胸隔,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升降不利,氣機阻滯則肮痞腹脹,大便不爽;濕停下焦,氣機阻滯,氣化不利則小便短澀。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濕邪入侵可損傷人體的陽氣。五髒中脾喜燥而惡濕,故濕邪侵犯人體,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水濕停聚,發為泄瀉、小便短少、水腫等症。

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故濕邪致病其臨床表現具有沉重、重著的特點。《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短,小筋弛長,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為拘,弛長為痿。”闡明了濕邪傷人的特點。如濕邪襲表,可見周身困重,四肢倦怠,頭重如束布帛。又如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可見關節疼痛,故濕邪偏勝的痹症,又稱為“著痹”。“濁”,即混濁、穢濁之意。指濕邪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如濕邪為病,其臨床症狀反映在上部則麵垢;反映在下部則有小便混濁不清、大便溏瀉、下痢黏液膿血、婦女帶下過多;反映在肌表則見濕疹、滋水穢濁等。

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濕性黏滯是指濕邪致病具有黏膩停滯的特點,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症狀的黏滯性。濕邪致病多可見到黏滯不爽、黏滯不清的症狀。如濕滯大腸,腑氣不通,大便黏膩不爽;濕滯膀胱,氣化不利,小便澀滯不暢。二是纏綿難愈,病程較長。例如濕溫病中的發熱症狀,時起時伏,纏綿不愈,具有明顯的病程長、難以速愈的特點。其他的如濕疹、濕痹以及風濕型的感冒均因其濕而病程較長。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水性就下,濕類於水,故濕邪有趨下的特性。濕邪致病也具有易於傷及人體下部的特點。例如水濕所致的浮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其他的比如淋濁、泄痢、婦女帶下以及下肢潰瘍,多由濕邪下注所致,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常見的濕症

外濕

傷濕:濕邪傷表,惡寒發熱,頭重身重,困倦乏力,胸悶,苔白滑。

濕痹:濕犯經絡,關節酸痛沉重,難以轉側或腫脹。

內濕

多見脾失健運引起,濕阻氣機。在上焦則表現為胸悶、惡心。口淡、口黏乏味、不思飲食、渴而不欲飲。

外濕與內濕的關係

濕邪所致的外濕病與脾虛生濕引起的內濕病雖然成因不同,但在發病中常相互影響。濕邪入侵會影響脾的運化而導致濕自內生;反之,脾虛運化水濕無力而生濕,又常易招致濕邪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