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陰陽平衡是養生的核心(1 / 2)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陰陽的動態平衡是萬物產生和變化的基礎

陰陽屬性雙方既對立又彼此依賴,最為關鍵的是要達成一種穩定平衡狀態,才能維持事物正常的發生、發展、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和,唱和、調和之義。

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如果陰陽二氣在運動中不能交合感應,新事物和新個體就不會產生。故《易傳·係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氤氳”是指天地陰陽二氣纏綿交合,即交感。“醇”在此為凝厚之義,是指陰陽二氣相互交感漸生凝固而成有形之萬物。“男女構精”是指陰陽二性之精氣的交合。此處之“男女”並不是單指人類的男女二性,而是泛指生物界的雌雄二類。正是由於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或雌雄二性之精的構合,有形的萬物才能產生,新的個體才能誕生。陰陽二氣的交感相錯、相摩相蕩是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本源,也是人體生化能否正常進行的關鍵。《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的運動變化

人體陰陽是隨著自然界陰陽的運動而變化的,並且總是處於不斷消長中。《黃帝內經》中說:“人身的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並趨向於外;中午時,陽氣達到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逐漸減少,汗孔也開始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聚守於內,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夜間陰盛,人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製為主,所以人們生活、工作要有規律。

陰陽平衡,人才健康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宇宙萬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總規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動態平衡是健康的基礎,是生命、生理活動正常的保障,此時體內正氣是充足的。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是陰陽的偏盛、偏衰而導致容易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治療疾病就是糾正陰陽不平衡的狀態,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複陰陽的平衡。

健康的人體處於一種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身體可以自動地調節不平衡之處,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隻要後天不做損害它的事,身體的這個係統就能很正常地運轉,人就不會生病,所以法於陰陽、順應自然非常關鍵。

“陰陽”有非常深刻的內涵,不僅反映了宇宙萬物的本質和規律,也反映了個體生命的本質和規律。陰陽概念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法於陰陽,實際上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把握生命的本質及順應生命的規律。中醫養生說簡單點就是對人體陰陽平衡的調節,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長壽,陰陽不平衡身體會生病,一切生病的根源都是體內陰陽不協調的外在表現。

《黃帝內經》中處處體現著陰陽思想。無論是人體的生理變化還是組織結構,或者是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體現出陰陽觀念,而養生中的陰陽思想則處於統領地位。傳統的中醫學完整而全麵的體現著調節動態平衡的思想和觀念,其思想認識方法和實踐都注重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各自的陰陽平衡關係,及其彼此之間的相互和諧關係,也包括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