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身體各髒器之間以及身心之間和諧相處,各種營養元素、能量等則能均勻、協調分配。研究表明,人體有自我平衡、自我調節、自我修複、自我協調等醫療功能。人體的這種自我協調功能,是天生的、主動的、條件反射式的客觀行為,是大腦、神經、經絡、血管等組織器官本能的行為。
機體某些器官的器質或功能性破壞,在能量代謝方麵會影響到中樞神經係統,病變器官也會向大腦皮層發放惡性信息。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某些生理疾病,會合並神經係統高級部位的失調;某些所謂身心疾病往往伴隨抑鬱症狀,如潰瘍性和痙攣性結腸炎患者總是灰心喪氣、愁眉不展。
飲食有節
民以食為天。《黃帝內經》提倡飲食有節。飲食要識度、守度、適度,“饑中飽,飽中饑”,維持脾胃之源。如果飲食無度,則脾胃乃傷。“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意思是說,要合理膳食,調和五味,不可偏嗜。飲食的甘、酸、苦、辛、鹹五味,“藏於腸胃,以養五氣,滋養五髒”。如果調和適度,會使骨骼強健,筋脈舒柔,氣血通暢,腠理周密,周身骨氣、五髒六腑強健有力。如果偏食,則損傷五髒,易生百病。
因此,《黃帝內經》強調應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才可“長有天命”。
起居有常
所謂起居,其實主要就是指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起居有常,就是指生活的規律化。古人認為,保健延壽的一個重要方麵,是日常生活要有一定的規律;如果生活無規律,不善於保養,就會傷身損壽。
《黃帝內經》中指出:“飲食有節,不妄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管子·形勢》篇中也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體利而壽命長益。”
古代名醫張隱庵曾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得死,能調養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也。”說明“起居有常”非常重要,它是調養神氣的重要法則。
因此,有規律的生活,既合乎人體生理活動的內在必要性,也有利於維護中樞神經係統和自主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使人體的新陳代謝正常,人的精神和身體就能循其道而長盛不衰。
房事有度
房事有度,中醫指房事需節欲保精,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縱欲,而是要求不恣意行房耗損腎精。腎精乃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五髒六腑皆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防老益壽。所以正常的性生活可以協調體內的各種生理功能,促進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於防止衰老。
藥食同源
“藥食同源”是指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而且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所以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了食物之中。為了達到健康之道,除了須注意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外,飲食的調整也可達到養生。
舒筋活絡
舒筋活絡,不僅是通過藥物的幫助,還可以通過運動、按摩、針灸等方式,達到經絡暢通。現在通過正確的自我保健或醫者運用中醫按摩、針灸等手法,在人體的適當部位進行操作所產生的刺激信息通過反射方式對人體的神經體液調整功能施以影響,從而達到消除疲勞,調節體內信息,增強體質,健美防衰,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