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養生,古稱攝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命養生之意。自古至今,長壽、健康一直是人們的理想。人類有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但是,中醫可以指導人們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體質,提高生命質量,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從而使人的身體處於最佳的健康狀態,延緩衰老的進程。

《黃帝內經》是一部治病的法書,同時,它也是一部養生的寶典。經曆兩千多年之後,它的養生理念一直流傳至今。科學的養生觀包括以下原則:協調陰陽、順應自然、怡情易性、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房事有度、藥食同源、舒筋活絡。

協調陰陽

人體內的陰陽總是處於不斷消長中。《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生理性陰陽消長,需要通過養生保健和飲食來協調,使其保持相對平衡,防止疾病的發生。

陰陽調和之人為平人,即健康之人。而一旦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疾病。當陽勝過陰的時候,會使血脈流動急迫,甚至令人發狂;當陰勝過陽的時候,會使五髒不和,九竅不暢,進而出現“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由於疾病之因在於陰陽失調,因此補偏救弊,調整陰陽,以恢複陰陽平衡,就是中醫治療和養生的基本原則,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當陰邪之氣侵害陽氣之時,陰精就化為陽氣,補充陽氣;當陽邪之氣侵害陰精之時,陽氣又會起衛固陰精的作用。如果病邪使陰陽某一方麵過旺,那麼另一方會起抵消其偏盛的作用。

如果人體經常保持“陰平陽秘”的良好狀態,那麼陰陽自和的機製就會增強,機體的秩序水平和維持秩序的能力就會提高,機體整體就越趨於穩定。相反,如果陰陽和諧遭到破壞,則需要盡快修複,機體中樞調節係統開始調動全身的潛能,以使陰陽重新持平,這樣代謝就加快了,能量耗散了,壽命自然也就減少了。所以,養生重在調和陰陽。

順應自然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

順應自然,做到天人相應,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集中體現。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故《靈樞》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要做到天人相應,就要起居行動均以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為準則,使自己的日常生活符合養生要求。自然界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季節變化,人體要使自己的身體和四季的變化相適應。例如從穿衣上講,熱則減衣,冷則加衣,適當春捂秋凍;從飲食上講,夏季藥食性勿過熱,冬季藥食性勿過寒。

怡情易性

“樂恬之能,從欲快誌於虛無之守”、“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這就是說,人要安常處順,有樂觀愉快的情緒,常使自己心曠神怡,心緒不受外界、氣候和諸多因素的影響,保持清靜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處於社會和諧之中,順和於“八方之理”,使自己毫無惱、怒、怨、忿之情,行為不脫離社會,舉止不受世俗所牽製。從而,保持“身無奇痛,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精神專直,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