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愛幼(1 / 2)

《敬老愛幼》

明日當空,微風拂柳,飛燕築巢,黃蜂覓食,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的午後時分。由於現在正是農耕的最佳時期,因忙於莊稼耕種,而大多數人都才剛剛回家炊火造餐。但是我家隔壁的小賣店,此時卻還擺著好幾桌棋牌,麻將,氣氛十分的熱鬧。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四六結眾,在此消遣的盡是一些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們廢寢忘食的玩著,或是得意,或是失利,無論如何總會發出的陣陣的狂笑聲和唾罵聲,時刻汙染著寧靜的環境。此時正是午休的最佳時間,如此一來簡直讓人覺的寢食難安。

我和祖父剛吃完午飯,正坐在自家門前的石板上,跟鄰裏們暢談著一莊莊生活瑣事。正在我們聊的投機之時,突然,小賣店裏傳來的吵鬧聲,打斷了我們的話題。我側身一看,原來是村裏的一個阿婆,正大聲的對正在打牌的兒子怒吼著,她說:“你看``````看``````現在都什麼時間了,還在這裏,都不要吃飯了嗎?自己不要吃倒無所謂,可你為什麼還要把兒子也帶到這裏來呢?”此時,她兒子不但不聽母親的叫喚,並且還要沒好氣的回答:“你自己要吃便吃,莫在這裏管別人的閑事。”身邊三四歲的兒子,見父親與祖母爭吵的厲害,不禁抽泣的對父親說:“爸啊!我肚子很餓了,要和你一起吃飯,回去吧!”可能是他父親今天手氣不佳,虧了本。不但沒有接受兒子的請求,並且還要擰著孩子的耳朵,狠狠的往他母親那邊推去,然後說:“你餓了,還不死回去,待在這裏等著‘吃屎’嗎?”這時孩子便哇``````哇!的大哭起來。一個同桌的牌友見孩子如此吵鬧,感到不耐煩了。便大聲的對孩子吆喝著,說:“哭喪啊!盡是在人們麵前攪局。”然後又對著老人說:“有本事管好自己的兒子,有飯自己吃了,跑來叫什麼呢?碰到你我真他媽的衰呀!”阿婆的兒子見此一說,便火冒三丈,舉起手中的撲克牌,狠狠的向牌友臉上甩去。他們的一言一行早已打破了,原來讓人聚精會神的氣氛,於是牌友們都紛紛放下手中的牌,且各自走到二者麵前準備阻止一場,即將展開的搏鬥。

店裏發生的那一幕激憤了我的祖父,他進了小賣店,便對著眾人大聲喝曰:“看看你們這些人,此不為樂極生悲嗎?如今春風柔和,陽光明媚,身為年輕人本當埋頭於田間耕種才是,可現在雖然生活有所提高了,但也不能百業盡廢,成天埋頭於牌桌啊!俗話說:‘十賭九輸’,難道你們還想把賭錢,當成維持生活的職業嗎?我看你們哪個人,如今不是窮困潦倒,犯難羞澀呢?你們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弱小的兒女,理當承上啟下,敬老愛幼,成為家中的頂梁之柱。可你們呢?老母親喚你吃飯,反而嫌他嘮叨;子女催你回家,還要遭你挨罵,至此你們不覺得問心有愧嗎?”

此時有個名叫“宏春”的人,湊著祖父的耳邊,且低聲的說:“您都這把年紀了,還管人家的閑事幹嗎呢?難道不怕別人嫌你羅嗦嗎?”此時,祖父臉都被急紅了,連忙轉身揮舉手指著“宏春”喝道:“你欠我三百元錢,該什麼時候還呢?兩年前是因為你女兒發高燒急需救治,我才勉強把錢借給你。你對我說,‘頂多半個月,就能把錢還給我’。這些難道你都忘了嗎?”祖父這麼一說,“宏春”頓時羞愧滿麵,無地自容。便結結巴巴的回答,說:“我``````欠``````你的隻不過三百塊錢,何必在這麼多人麵前讓我難堪呢?”祖父又說:“難堪對你算得了什麼呢?此話你又不是第一次聽人說過呢?你天天在這裏賭,總該有贏錢的時候吧?一次何止三百塊錢,可你有錢就是舍不得把錢還人家。現在你再用同樣的方法去向人家借錢!看到底有誰還會願意把錢借給你?”此時,“宏春”啞口無言,連忙穿人群,即刻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祖父的此番訓言,不但讓我聽的入神,也讓在場所有的人感動。這時有個按年齡與祖父相仿,按輩分我當叫“叔公”的人,向我們這邊走來。他對祖父說:“如今做子女的,對父母多不孝順,你是村中最具有權威的老人,能否為我主持公道呢?”祖父對此人冷冷看了一眼,便說:“你家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們如今都成家立業了,並且二兒子還在城裏,買了一套價值幾十萬的單元房。至此,你還有不滿足的地方嗎?”經祖父這麼說,那老人急的滿臉通紅。急切的說:“你有所不知啊!老大,老三兩個兒子我倒無話可說,可老二子與女兒,卻成天與我結深仇大恨,因此真叫我苦不堪言啊!”他又想接著說,可祖父卻用強駁的語氣,把那老人欲發的言語給“頂了回去”。祖父說:“以前你經常在他人麵前誇獎,你二兒子是四個子女當中最孝順的一個。可如今你卻說,他是最不孝的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你家的是是非非,我也略有所聞。你對老二的不滿,不就是因為他拿萬把塊錢,去資助你女兒的兩個孩子上大學嗎?以你話來說,老二是把錢送給了外人。在此我不得不說,是兒子也好,是女兒也好,你為什麼就能一視同仁呢?若是你有什麼不滿,能把事情往心裏擱,那倒沒什麼,可你呢?卻到處見人就說,兒女有如何的不是。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可最終結果呢?把父子的關係搞得越做越緊張,可到頭來又有誰能幫你化解家中的矛盾呢?”祖父的此番言語好似一把尖刀,直衝那老人的“要害”。但見,那老人此時,已是洗耳恭聽,止口莫辯。當祖父回到石板前坐下時,那老人也身隨其後,並依著祖父側身坐下,且還給祖父燃了一支香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