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貓的演化(3 / 3)

貓家族的進化是當大陸還連在一起時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完成的。因為澳洲在貓進化前已經從大陸分離而且兩者之間沒有大陸橋連接,所以貓非澳洲本土物種,南極大陸的情況也類似。最早的貓科動物出現在4千萬年前。3800萬年到2600萬年前,出現了一種被稱作Pseudailurus的看似現代家貓的食肉動物。家貓的祖先Pseudailurus也有靈活的肩胛骨、脊骨和尾巴,生活在北美和歐洲大陸。

在被馴化之前,小型野貓在從蘇格蘭到南美以及從葡萄牙到高加索的廣大地域均有分布。4000到5000年前,埃及人在尼羅河畔定居,老鼠開始在人類生活的附近出現。大部分人認為相對野性較小的非洲野貓也來到人類附近,並完成了自我馴化的過程。因為貓可以幫助控製齧齒目動物(和蛇)的數量,所以對人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羅馬人在遷移的過程中始終都沒有忘記貓。

小型貓科動物包括家貓都會獨自捕食。盡管它們不屬於群居動物,但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也可以群居生活。公貓和母貓一般在6~7個的時候達到性成熟,但在春夏兩季也會成熟的更早。有些品種,例如一些東方品種(如緬甸貓、暹羅貓和巴厘貓)性成熟更早,四個月時就可能產仔。公貓全年有繁殖能力,而母貓每年可以產下3~6胎。懷孕期大約68天,每胎2~10隻。新生的小貓看不見、聽不見、沒有自理能力,出生後小貓8~10天後睜開眼睛,母乳喂養6周左右。

根據各國情況不同,家養動物包括貓可能受到國家級、州級、省級或地區法律法規的保護。而有的國家則沒有相應的法規。因為沒有國際認同的人道主義標準,現存的法規很難執行。幸運的是,全球大部分地區貓的社會地位都受到了肯定。20世紀,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伴侶動物之一。一些人認為毛可以照料自己,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它們已經被馴化,貓需要人類的照料和保護。它們安靜知足和愛玩的天性都受到人類的喜愛,它們同時也比較獨立。

家養貓狗並沒有滅絕的威脅,但某些稀有品種的數量十分稀少。相反一些品種數量過剩流浪街頭成為它們遭受的主要威脅。

殘忍虐待是另一個問題。在一些國家,流量貓、被遺棄的貓和農場飼養的貓被用作商業和人類消費。根據中國動物福利機構CatZone的數據,廣東省冬季每天會有1萬多隻貓被殺,主要用於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貓可能被活著扔到熱水中或在死之前遭受折磨。另外集中飼養或惡劣運輸條件下貓還要承受巨大壓力或傳染疾病。

虐待和隨意丟棄是另一個主要問題。冷漠、忽視、資源匱乏、缺乏獸醫服務等都是照料貓狗麵臨的問題。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有關照顧貓狗的知識、對貓狗行為的了解不足等也增加了丟棄的比率。由此產生了流浪貓狗、及流浪貓狗數量過剩的惡性循環問題。類似於斷尾、斷耳、截除狼趾等手術在全球依舊盛行。通過提高公眾意識、鼓勵立法以及教育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一些國家允許飼養貓狗用作食物、皮毛或醫藥中的滋補品。為賺取高額利潤,飼養貓狗作為寵物出售在國際上也十分流行,但同最基本的動物福利理念相衝突。貓和狗都不應該作為商品大規模繁殖並在市場買賣。

2.養貓曆史

家貓是由野貓經過人類的長期飼養和馴化而來的。貓被馴化的確切曆史還不太清楚,在中國的早期曆史和出土文物中也沒有找到確切的記載和考證。中國有曆史記載的年代約有3000年。中國“禮記”、“呂氏春秋”等史書有關於貓的一些記載,並有“相貓經”、“貓苑”等古籍文獻留傳後世。唐代便有海州貓、射陽貓、簡州貓等各種記載。唐代女皇武則天很喜歡貓,她專門在宮中收養了許多種類繁多、色彩豔麗的家貓,甚至馴練貓進行雜技表演來取樂。唐代“簪花仕唐女圖”裏就繪有武後鬥貓取樂的場麵。明代養貓已很普遍,無論平民或貴人都喜歡養貓。京劇《狸貓換太子》則是描寫發生在宋代的一出悲劇。

貓在埃及和西亞古國的曆史比較早,據說古埃及人認為,動物是神靈的化身,當年的國君每天都要描眉畫鬢,塗紅抹綠,將麵部化裝成各種飛禽走獸的嘴臉,貓臉便是這些君主最喜歡的臉譜。一旦貓“壽終正寢”,人們還要用具有防腐和抗蝕作用的香膏、香油塗抹貓屍。在瑞士巴塞爾市的貓博物館裏,至今尚保存有多具50000年前的埃及貓木乃伊。雖然古埃及文化時期,貓被人類馴化飼養,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曆史,但貓被馴化和廣泛的飼養,比馬、犬等動物來要晚得多。19世紀末,人們開始把貓當作實驗動物,廣泛地應用於醫學等方麵的研究。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是羅馬人把貓帶到了歐洲,羅馬人把貓看得很高貴,把貓看成是自由的象征,並把貓帶到了英國。所以在英國羅馬時代的別墅的遺跡周圍,曾發現有貓的骨頭。在4世紀至7世紀各民族的大遷移中,貓也隨之遷移,並從北歐一直到亞得裏亞海這片土地上定居下來。在公元10世紀以前,在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時期,雖然此時的貓已經被較普遍的飼養,但是大多是將貓當作寵物或玩物喂養,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沒有更多地、較大範圍地把貓用於捕鼠。這可從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古墓出土的有關陶器和浮雕中得到驗證。直到公元10世紀時,貓在歐洲才開始成為特有的捕鼠動物。在11世紀至13世紀中葉,歐洲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十字軍征戰,篤信上帝的騎士由巴勒斯坦歸來時,把貓帶回了歐洲。此時歐洲老鼠大量繁殖,並造成了可怕的出血性鼠疫和霍亂的大規模流行。正當人們束手無策之時,人們想到了貓,因為貓能消滅鼠疫病原攜帶者和傳播者——老鼠。貓果真沒有辜負人們的信任,製服了老鼠。

當今世界已興起了養貓熱,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是美國的“貓熱”中心。歐洲、美洲許多國家還成立了養貓協會,如英國的“貓迷管理委員會”(CCCF),美國的“養貓者協會”(CFA),“加拿大貓協會”(CCA)等。協會及其分會負責貓品種的監定、注冊工作。未經協會批準,任何一個新品種貓將不被承認。在美國的麥迪遜廣場,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國際貓展日”。國外對貓種的改良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培育形態特異的珍稀品種;二是使定型的品種純化,不純的貓即使是很漂亮也不受歡迎。隨著養貓熱的興起,相應行業營運而生,如貓的飼料加工、養貓用具、貓玩具及寵物醫院等。

改革開放的中國,養貓也越來越熱起來了。由於居住條件的改善,人們工作之餘的時間增多,加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獨生子女戶增加,養貓已成為家庭伴侶動物的理想選擇。中國許多城市都出現了貓交易市場和養貓專業戶。北京、成都等城市的“寵物醫院”也相繼成立,北京還成立了“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上海市成立了“養貓愛好者協會”。

養貓業在中國正在蓬勃地發展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