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貓在埃及馴養的時間很久,但相鄰的南歐和北非地區人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從未聽說或見過貓。主要原因是埃及人把貓崇為神,是月亮女神巴斯特的化身。對貓加倍愛護並嚴禁出口。有一則故事說,埃及人用貓捕鼠,而隔海相望的希臘人對付鼠害仍然依靠貓頭鷹。
遠航的希臘商人在埃及港口偶然看見這種奇怪的動物,並且聽到了很多關於貓補鼠的奇聞立即向希臘國王報告了它的形狀和用途。國王命令不惜重金把貓買回來,這一要求就遭到埃及國王的堅決拒絕。希臘國王秘密地向埃及派遣奸細,在埃及的城市和鄉村千方百計設法捕貓。但這種企圖很快就被埃及人識破,埃及國王頒布了偷貓處斬的法令,曉諭民間嚴加看護,凡丟失貓的人也要嚴懲。還建立一係列的保護貓的專門機構。在地中海沿岸港口布署偵探,搜集希臘人盜貓的情報。這很像是一個有組織的反間諜網,以致在長達好幾個世紀的時間裏,沒有能讓一隻貓從埃及偷運出去。
隨著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被視為神的埃及貓還是通過商業渠道傳入其它國家。據說後代的埃及國王僅隻向友好國家贈送埃及貓。並附加有一個條件,即遠往國外的貓要嚴加保護到達規定年限還必須健壯完好地送回來埃及。考古學家曾在與埃及毗鄰的巴勒斯坦萊基什地區古跡中發掘出公元前1700年像牙雕刻的貓形藝術品,它和埃及馴養的貓形狀完全相同。在地中海克裏特島發現公元前1100年的陶製貓頭塑像;在重要的商業貿易港口海塞堡發掘出公元前7~10世紀時期大量的家貓遺骨。這些可以作為a貓向地中海沿岸國家早期傳播的重要史證。大約在紀元前後的幾個世紀裏,隨著連年不斷的頻繁戰爭和日益增加的商業交往,家貓在地中海沿岸和近東一些國家廣泛傳播開來。羅馬帝國時代貓已經可以作為商品自由買賣隨意繁殖。在希臘雅典城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雕刻有貓形的墓碑;在意大利南部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的貓像遺骨,以及鑄造有貓形圖案的各種銀飾,都表明貓在這一地區已成為比較普遍的家養動物。
在東方,印度河穀是貓的最早馴化地區之一,但可以佐證的實物還不多,僅隻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梵文裏曾提到家養的貓。
中國馴化家貓的時間略晚一些。據《禮記·郊特牲》記載,每年春季天子舉行大蠟禮時,在“蠟祭八神”中有貓神。因“古之君子,使之報之一迎貓,為其食田鼠也。”祈求貓神保護莊稼免遭鼠害。考古學家認為,這種所迎之貓,並不是家貓,而是一種野貓,古代稱為狸。中國怞食弁W捕鼠的記載見於春秋戰國時間。“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韓非子·楊權》篇;“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狸處堂而眾鼠散”《呂氏春秋》。表明馴狸捕鼠已是當時常見之事。漢時仍稱貓為狸。《說文訓》漢代劉向著《說苑》談到養狸補鼠,在民間可以很便宜地買到捕鼠的“百錢之狸”。大約自隋唐以後,馴化的貓逐漸被稱之為狸奴、狸貓,以至於噯稱為貓妮、貓咪等等。唐宋古墓出土的壁畫和陶瓷藝術製品,顯示了家養貓婀娜多姿、溫順可親的美麗形態。
日本的貓是從中國引進的。盡管日本人對貓的神話般的傳說已持續幾個世紀,但直至公元十世紀貞元年間,圓融天皇以重金從中國購得第一對白貓,當年就在京都王宮裏生了五隻小貓,天皇詔諭牠們享受與皇族子孫同樣的待遇,給予特殊喂養,還頒布了關於保護和貓的法令。
在人類的長期馴養下,家貓的足跡已遍布世界,成為家喻戶曉的珍畜。但是,生物學家認為,家貓並不像其它家畜那樣過分地依賴人類生存和共命運。牠隻是在牧民定居以後才進入人類生活並分享人們的勞動產品。至今牠們仍然保留著獨立生存的本領,而且習慣於夜行或漫遊生活並很容易地和野貓交配。所以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指出:“貓在許多情形下必須大部分自謀生活和逃避各種危險,但由於使貓交配是困難的,人在實行有計劃選擇方麵便毫無成就,而在實行無計劃選擇方麵,大概也很少成就”。家貓一旦脫離人的飼養,會很快地野化而恢複其原始祖先的性狀、膚色和習性並重新成為野貓。達爾文在著作中敘述他曾看過不少家貓逸散後野化的情景以及家貓和野貓雜交產生的後代。
雖然貓的祖先早在一千二百多萬年以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但是它們被人類飼養的曆史大約隻有四千年。古埃及人首先用貓來控製穀倉裹的害蟲,但是有證據顯示:早在這之前,野貓己與人類共同居住在洞穴及村莊內。在埃及,貓被尊為狩獵者,而且將之神化,視為女神巴士特的化身。後來其它文明古國也開始飼養貓。腓尼基商人把馴貓帶到意大利。就這樣,貓從意大利開慢慢散布到個歐洲及竿美洲新大陸去。中世紀有段時期,有人把貓和邪惡相連起來,因此受到迫害。到了十八世紀,作為家庭寵物,貓變得非常受人歡迎。以致它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個角落。
現今,家貓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全球除南極以外的各大陸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家犬的品種多年來受到人類的直接幹預。而和家犬不同的是,家貓的物理特性從4000年前馴化後就基本保持穩定。和野生貓科動物類似,家貓的骨骼結構適於它們突然爆發的速度和超級靈敏的動作。這也是為什麼貓的動作總是十分幽雅而流暢。貓的腿細長但十分健壯,胸腔狹長,表皮鬆散。肩胛骨寬鬆以保證其在任何速度時的柔韌性,腕骨靈活以保證其在捕食和在狹窄平麵是行走的靈敏度。
貓的觸覺十分靈敏,全身都分布有觸覺器官特別是腳墊和觸須處。因為貓屬於夜行動物,它們可移動的觸須可以幫助它們感知周圍的環境。大部分知道貓兩頰的胡須,觸須生在下巴、眼睛上方和前肢後方。
貓可以發出各種聲音進行交流,例如問候的吱吱聲、喵喵聲和咕嚕咕嚕聲。貓是如何發出咕嚕咕嚕聲一直是個謎,但一些人認為喉嚨和隔膜肌肉震動發出的,還有人認為是前腔大靜脈的震動導致氣管震動發出的聲音。咕嚕聲並不總表示滿足,也可能預示著緊張或身體外傷。
貓的眼睛很大,它們的視角很寬闊。貓也是雙目彩色視覺,瞳孔可以迅速變換大小以適應黑暗,貓眼的後麵是名叫tapetum-lucidum的光反射層,就是它讓貓眼在夜間發光。貓的耳朵大而直立,肌肉發達,所以可以每一個可單獨移動。
貓總可以用四肢著陸。當它們下落時,兩耳中間的器官(用於監控平衡)和視覺一起提供方位信息。富有彈性的肌肉可以保證頭的轉動然後帶動整個身體。貓的頭骨很小,臉短。它們的牙齒用於抓握、撕咬和切割。舌頭上布滿了舌突。
現在被確認的家貓品種大約有40種。最小的貓體重大約2~3公斤(5~7磅),最大的大約7~9公斤(15~2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