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蘇格拉底之死(2 / 2)

這些觀念對後來的歐洲思想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基督教哲學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蘇格拉底一生的哲學研究包括:從研究自然(如天文學)到研究人性。他畢生探究並向他人尋求答案: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罪惡?

他懷有一種代表著全人類的使命感,這也是他研究哲學的出發點及其高尚人格的表現。

一直到死,他不曾中斷對靈魂不滅學說的研究。

他有一句名言:“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是有知的,但知的範圍是自己的無知。這並不僅僅是謙虛,而是對真理的不盡探求。

特爾菲神廟的女祭司曾經傳達著阿波羅神的證言:

“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

蘇格拉底並不懷疑神喻,因為說假話就不成其為神,但他又不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在困惑之中,他去尋找比自己更聰明的人來反駁神喻。

蘇格拉底去尋找大人物辯論,但結論是這些認為自己有知識的人,實際並無知識。有人憑借某一方麵的知識,來冒充對其他不解之物的知識。有人隻知道自己有知的部分,而不知自己無知的部分。

因而他們確認沒有蘇格拉底聰明。蘇格拉底說“我聰明的程度,恰好與我不妄以不知為知的自覺成正比”。

蘇格拉底的論辯使許多人暴露了自己的無知。他得罪了許多權貴,同時也獲得了赫赫聲名。

判處蘇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有兩條:一是不尊敬城邦的諸神並引進了新神;二是敗壞青年。

雅典的民主政府是很有意思的,它有時對於政敵常能寬大為懷,對思想的異己卻不講情麵。阿那克薩哥拉隻說一句“太陽是一塊火石”,就要被判死刑。

蘇格拉底是信奉神的,所謂“引進新神”,是蘇格拉底說他心中常冒出冥冥之中的指示。這是他個人的生理或心理現象,不是罪。

蘇格拉底常常回答青年們提出的有關正義、權利的詢問,對當權者有所譏諷。這是敗壞青年的理由。

當權者早就警告過蘇格拉底不許和青年談話,否則就是犯罪。

蘇:你說的青年是哪些人?

當:30歲以下的人。

蘇:我買東西時,老板不到30歲,也不許我說話嗎?

在雅典,任何人都駁不倒蘇格拉底,這使他招致了更廣泛的憎恨。

當法庭宣判了蘇格拉底死刑後,又稱可以用以下條件赦免他:不許再去求知識和愛知識。

蘇格拉底回答:“隻要我還在繼續呼吸、還有力量、我就要愛惜知識,追求知識。”

他說:“請仔細想想,判處我的死刑,你們的損失比我還要大。你們違反了正義,把神賜給你們的一切在自己手中毀滅掉。”

他還說:“你們恐怕再也找不到像我這樣的人了。”

不僅雅典,整個人類也難以找到第二個蘇格拉底了。

蘇格拉底在最後的辯護詞中說:

“各位雅典人,你們相信告發者的話,將我處死,是會因此受到懲罰的,……逃避死亡有許多辦法,這並不難。但是不受誘惑和不做壞事,卻難以做到。……我不怨恨告發我和宣判我死刑的人,隻有一件事拜托你們。當我的兒子長大之後,如果他不鑽研學問而為金錢奔命,不去做一個真正的人,你們就用處罰我的方式去處罰他。”

“然而,死亡的時刻來臨了,我即將死去,而各位今後仍然活著。我們當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法確定哪一種境界更好,一切隻有神知道。”

蘇格拉底創立的“知識論”對西方思想影響彌深,他以辯證法和歸納法把人的知識論推向了更深的領域。

他的弟子柏拉圖成為哲學史上的巨人。

在人類思想史上,蘇格拉底仍然是活生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靈魂的確是不朽的。

黑格爾在評價蘇格拉底時說道:“隻有一個可敬的人遭遇災禍或死亡的時候,隻有一個人遭受無辜的災難或冤屈的時候,我們才稱之為悲劇,蘇格拉底就是這樣。……在真正的悲劇事件中,必須有兩個合法的、倫理的力量互相衝突,蘇格拉底的遭遇就是這樣。……蘇格拉底的悲劇是希臘的悲劇,隻是借蘇格拉底表現出來而已。”

蘇格拉底是維護這個奴隸主的民主政府的根本利益的,可稱無罪。但他反對現行政府的“牛倌”們,這就是罪行。蘇格拉底死後的雅典迅速衰落了,希臘曆史進入了新時期。

哲人說:曆史的事實,往往是即將消亡的階級首先幹掉自己營壘裏的優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