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仁是個人修養,是襟懷,又是作人準則,也是政治理想(如“天下歸仁焉”)。
我以為,仁在孔子看來還是一種過程和手段,如同他另外一個重要觀念“孝”一樣,最終要為“禮”服務。曆代統治者最看中的也是這一點。維持現存秩序,講究君臣父子的地位,這就是禮的內容。孔子學說有時被利用到一種反動的程度時,其根本也在這裏。但孔子並不常常提到禮。
孝,是《論語》中的重要觀念,到後來被儒家抬高到“萬善孝為首”的程度。孔子隻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推崇孝,雖然也兼及其社會功能。孔子認為敬愛父母、善待兄弟是一個人最起碼的人格標準。對父母應該“敬而不違,勞而不怨”。僅僅是侍奉和恭敬父母,但常常違反他們的意願或抱怨不迭,都是可鄙的。
孔子還說過一個獨特的比喻:光是供養父母那不叫孝。自家的貓狗牛馬不也得由人養活嗎?對爹娘光養不敬,和養牲畜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孝不光是一個贍養老人的問題。作為一種哲學,孔子的學生有子回答了其中意義。他說:一個能敬奉父母的人很少有冒犯上級領導的。冒犯領導又製造動亂,對於一個講究“孝”的人來說,壓根就沒聽說過。孝是做人的根本,把這個關係擺正,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天下自然太平。這就是仁。
於是,那些紙醉金迷的帝王與將相以至地主富農,總是不斷要求被壓迫者講求“孝道”,至於後者餓死與否是可以不管的。
孔子對於孝還有一個幽默的說法。說是你爹用小竹棍揍你時,應挺著別動。他要用大木棒收拾你,就趕緊逃跑,否則會給你爹添麻煩(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不陷父於不義)。
怕挨大棒的毒打而逃跑,並不因為肉體苦痛,而要顧慮父親把自己打殘或打死後蒙上惡名。這種孝很可使人發笑了。
作為教育家,孔子畢生誨人不倦。作為學者,他也從未停止過對知識的鑽研。《論語》中,此類記載頗豐。
對於學習的迫切感,他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對真理的追求,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他還注意向書本之外的賢人和社會實踐學習,如“見賢思齊,見不賢內省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和物質生活相比,他認為學習更有價值。“食不求飽,居無求安,敏於學而訥於言,可謂好學而已矣。”
有一次,孔子向學生宣布不想說話了。學生們不禁生急,說您木言語我們跟誰去學呢?孔子說:“你們看老天爺啥時候說過話,不也照樣哺育萬物嗎?”
這可能又是一種幽默,但也可窺見孔子對知與行的執著思索。
對於自己的學說,孔子始終是身體力行的。而且他善於從最普通的事物中發現哲理,並用最平實的話講出來,因而讓人玩味再三。
譬如他對當權者,隻講了四個字,便已切中要害,“政者,正也。”自己不正而當政,肯定會使百姓叫苦不迭。
僅就書而言,《論語》值得一讀,讀來又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