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明天在哪裏(1 / 1)

看過一幅俄國漫畫:

二個高大凶悍的官僚在辦公桌前大吼:“我說過多少次了,告訴你明天來,可你總是今天來!”

來訪者手裏拿著一張紙在瑟瑟發抖……

不管這個官僚辦不辦事,他說的話無疑是對的。而那個來訪者每次都按著吩咐來了,但他每次都錯了。因為他總是在“今天”來臨。

那麼,明天在哪裏呢?

在時間順序上隨著今天而來的那一天是明天嗎?

由於它不可避免地淪為又一個“今天”,因而失去了“明天”的含義。同時它在內容上也往往不具有“明天”應有的含義。

人們都堅定地認為:明天必是清新明媚的。但誰也無法進入“明天”,於是“明天”永遠有權利是美好的,詩人趙健雄曾把第一本詩集名之《明天的雪》。

在許多場合,人們簷避了“明天”的說法,而更實際地稱為“次日”或“第二天”。既然傳統並非等於過去,那麼明天也不一定就是未來。

明天是永遠不受責備的。即使像外國民歌唱的“假如明天發生了戰爭,”而另一首歌曲又唱到“明天迎來了曙光。”

少女一夜變為新娘,似乎說明過去的曾經是純潔的,這是人的法則。理想經一夜變成現實,則說明未來的才能保持純潔,這是社會的法則。

在《艾麗絲漫遊奇境記》中,說“昨天有果醬,明天有果醬,今天永遠沒有果醬。”

這話說得更警醒,在一種偽裝的樂觀情緒中,會有更明確的人的存在意識。

有人活在昨天,有人活在明天,有人活在今天,這便是人各自的命運。

那些苦幹而又身處困厄的人,對社會貢獻最大,他們一直活在了今天,但沒有果醬。

孔子當年也沒有果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