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最有意義的三件大事是孫中山發起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使人民步入以往以來有過現代化道路。
這三件大事都是驚心動魄的曆史性革命。雖然最後一項並無槍林彈雨,但其深遠影響並不低於前者。幾十年後,對此會看得更加清楚。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不過十幾年時間,但它對中國每一個家庭都產生了真切的影響。
如今有一些人雖然會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訴上一些苦,譬如收入低、物價上漲、開支擴大等,是不夠滿意的。但每個人都承認在這10年中家庭實際財富的增加。
一些家庭經濟的苦惱是這樣的:
一、為孩子付出的30元鋼琴學費致使每星期隻能吃一次肉食。
二、由於本月獎金的減少,無力購買100元的真皮旅遊鞋而隻好買70元的假真皮鞋。
三、種菜者,今年需要6袋尿素,因缺錢又借不到錢,隻能買3袋,致使有一半的菜田上肥,產量降低,收入減少近4000元。
四、由於房價電費水費的上漲,使每月節省50元,年底買一架卡西歐電子琴的願望擱淺。
五、為了兒子結婚時拿出10000元錢和女兒嫁人時拿出5000元錢,老爹老媽整整3年沒敢買一件新衣服。
六、請朋友吃一頓像樣的飯菜,造成連續1個月吸低檔香煙。
七、手裏那個3年零存整取存折如果再添上150元可變成1000元,進而存一個5年的整存整取。已經到期的300元5年存款,再添上100多元就可湊成500元後再存一個5年。但是由於丈母娘生病的幹擾,使這些計劃全被推遲了。
這些例子可以無窮無盡地舉下去。這些經濟問題,可引起任何一個普通人真正的煩惱。它極其值得罵上幾句,對吝嗇的人來說已陷入痛苦的境地。
上述情況適合於中國持有中等和中下等生活水準的城鄉居民,不包括日擲千金的個體戶和少數地區極貧苦的災民。
這些煩惱的根本原因是錢不夠花,而錢不夠花的原因在於消費目標超過了實際水平。
大多數人並沒有因為買不起口糧、鹽和棉花等生活必需品而苦惱。
這是解決了溫飽之後的煩惱。
煩惱是真實的,但“困難”並不完全真實。10年之前,當鋼琴還沒有走進尋常人家時,他們每月都有30元錢幹這幹那,而不必交鋼琴學費。
如果煩惱在於消費目標過高,那麼這種目標又是從哪裏來的或者說是誰強加於你的呢?
這種相對說比較高的消費目標,對中等生活水準的人來說,是伴隨他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和提高的。簡言之,對內搞活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對外開放提高了他們的消費目標。
消費目標到底高與不高,並無絕對標準,隻是因人因國和因社會發展階段而異。一對結婚5年才攢錢買上彩電的工人夫婦,在現今不能說很富裕。但對照10年以前攢錢買手表,20年之前攢錢買被麵的曆史階段都已經是一種進步。
這個例子對於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並不算超前消費。但這種消費方式的後果就是缺錢。這是一種“假性貧困”,是目前中國獨有的現象。
這個意思是說,對中國人數較多的普通幹部、教師、中下級軍官和收入較好的工人這一些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們來說,他們在努力中買到了所有需要買的東西,但他們永遠缺錢。反過來說,他們總缺錢,但不缺什麼東西。
這是中國的“窮人們”,他們以後注定還要窮下去。
對一個買了半年用的柴米油鹽之後,什麼也再不想買,然而對手裏還剩下200元的山裏漢子來說,他不是窮人。那200元在半年內始終花不出去。他的特點是貧困,但不缺錢花。雖然從固定資產上看,他處於低下水準,但解決了溫飽就擺脫了絕對的貧困化,因而不窮。從流動資產看,他已處於富裕的地位,至少從心態上可以這樣說。
“窮人們”的窮就在於流動資金的缺少,有是有,但接不上趟,常常使家政建設受到影響。
對外開放不僅提高了人們的消費水準,也拓寬了人們的消費層次。目前城鄉居民普遍接受了多元化的消費觀念。譬如視聽消費,電視機已如魔鬼牢牢攫住了每一顆業已成家的“中國心”,因而中國人均電視機擁有率居於世界前列,這似乎是一種不發達國家的奇觀。錄音機和音樂磁帶亦是家家的常見之物,雖然檔次不同。再如裝飾品消費,盡管目前貧富不均,講究衣裝鞋帽的款式已被接受。被普遍接受的還有化妝品等純粹為了美容意義上的開支。又如社交消費,中學生購賀卡、青年人為婚禮湊份子、拉關係送禮等。另外大眾在求醫、升學、搬遷等關口托人求情的開支也日益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