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晉悼公:曾是驚鴻照影來(2 / 3)

第一件事情,組建內閣。

晉悼公起用大批功臣之後和有能力的青年才俊,令朝廷裏的風氣為之一新。更為可貴的是,他不但親自頒發任命書,而且還逐一解釋為什麼要選用他們,點評他們每一個人的優缺點,讓大臣們都心服口服,無話可說。唯一的疑問是,他不是長期旅居在外嗎?為何對晉國的時事知道得一清二楚呢?

原來,晉悼公在周國都城時,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他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關注晉國局勢,“晉國有憂,未嚐不戚”。所以,才能做到對晉國時政了如指掌。

組建內閣完全按照晉悼公的個人意願進行,他清除了晉厲公時代的寵臣,“逐不臣者七人”。對於執政官欒書,晉悼公的心情是複雜的。他雖然是弑君者,可畢竟是擁護自己上台出力最多的人,怎麼處理他呢?在這件事情上晉悼公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首先,他繼位沒多久,就迅速地撤掉了欒書的一切職務,讓他回去種田,讓韓厥(就是在趙氏孤兒中幫助趙武重新回到朝中的那位將軍)接替他的崗位。接著,又安排欒書的嫡長子欒魘到朝中做官,以安撫欒書。

組閣順利完成,接下來是施政了。

晉悼公的施政綱領包括以下幾項:

第一,大力減輕民眾稅負水平,廢掉老百姓欠國家的債務;

第二,援助災荒,救濟貧困,照顧鰥寡孤獨一類的五保戶;

第三,著重提拔那些出身低,鬱鬱不得誌的賢良之士;

第四,嚴厲打擊犯罪活動,對於誠心改過的人寬大處理;

第五,實行和戎政策,團結周邊少數民族。

晉悼公實施的這些政策,平衡了卿族之間的利益,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增強了國力,為晉國複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如《左傳》描繪的那樣,“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師不陵正,旅不逼師,民無謗言,所以複霸也。”總之,形勢一片大好。

這邊,楚共王聽說晉厲公被大臣幹掉後,興奮得手舞足蹈。他覺得報鄢陵之戰的一箭之仇的時候到了!可他又聽說新上任的晉國大老板晉悼公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欣欣向榮,就打消了進攻晉國的念頭。這個主兒惹不起,那就退而求其次,收拾宋國吧。拿下宋國,可以鉗製晉國,也算一步好棋。

就在晉悼公上任的這一年,楚國大將子辛與鄭國大將皇辰,率領聯軍進攻宋國,占領了朝郟、幽丘,並攻打彭城。彭城是個戰略要地,位於晉國與吳國之間。為了防止晉國與吳國相互勾結,必須將這條路截斷。很快,彭城就被來勢洶洶的楚鄭聯軍拿下了。拿下後,楚國人留下三百兵車,扶持當地的偽政權,就打道回府了。

七月,宋國人看楚國的主力部隊回家了,就想搶回彭城,結果實力不夠,反被擊潰。楚共王擔心彭城頂不住,派子重率領大軍,猛攻宋國本土。宋國執政官華元吃不消,趕緊向晉國求救。

救,還是不救?

晉悼公召開軍事會議討論這事。執政官韓厥說道:“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強,自宋始矣!”於是晉悼公當即拍板,下令出兵。晉悼公聯合宋、魯、衛、曹、莒、邾、滕、薛,加上晉國,一共是九國聯軍,前去拯救宋國。聯軍在靠近彭城的靡角之穀與楚軍遭遇,晉軍打算退卻,晉國大夫雍子卻命令手下:“年老的和年幼的都回去,孤兒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二人同服兵役的,選一個人回去。剩下的人把戰馬喂飽,明日決戰!”

第二天早晨,楚國軍隊卻不戰而退了。彭城重新回到宋國母親的懷抱。

首戰告捷,晉悼公在軍隊中的威信樹立起來了。

晉國與楚國之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爭奪鄭國和宋國,這兩個國家夾在風箱裏,兩頭受氣。尤其是鄭國,投靠楚國,晉國打他;投靠晉國,楚國打他。根據統計,從城濮之戰到向戎第二次弭兵,八十多年時間裏,晉國總計伐鄭十七次,楚國伐鄭二十次。鄭國被搞得沒有辦法,索性把保護費放在邊境,誰想要就來拿,“犧牲玉帛,待於二境,以待強者而庇民焉”。

對於晉國來說,打仗是要花錢的。為了改變這種拉鋸作戰、損耗國力的做法,大夫苟罌向晉悼公提出“三分四軍、疲勞楚師”的作戰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