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弭兵之盟:宋國人主導的和平大會(3 / 3)

第二次“弭兵之盟”

鄢陵之戰,晉國全勝,楚國全敗。

“弭兵”又一次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比較起來,晉國似乎比楚國更迫不及待。

晉國雖然打敗了楚國,但多年積累下來的六卿(趙氏、魏氏、韓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專權,到了集中爆發的時刻,終於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內亂——欒盈之亂。欒盈最後被鎮壓下去了,然而晉國卿族勢力日重,架空了國君權力,國力進一步衰退。

當然,楚國也好不到哪裏去。楚共王死了以後,王權也開始削弱。另外,楚國還出現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因為王族與世族之間爭權奪利,不少世族逃亡海外,形成一支龐大的海外兵團,為別國效勞。大夫蔡聲子(推舉伍舉做官的那位伯樂)跟令尹屈建談話時曾經告誡他:“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他指出楚國不要濫刑,以免大夫們外逃。他的話深深刺痛了屈建和當時的楚國老板楚康王,使得他們也開始考慮“弭兵”的問題。

這一次“弭兵之盟”的得力幹將是向戌,還是宋國人。

向戌與晉國執政官趙文子(曆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楚國令尹屈建是好朋友,就想利用這種方式舉行第二次“弭兵之盟”。趙文子是堅定不移的和平主義者,雖然他是一位出色的將軍,但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在執政後,提出“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的政策,為弭兵製造了良好的氛圍。屈建在向戌的遊說之下,強硬的立場也有所鬆動。“楚亦許之”,答應了弭兵意向。

與第一次弭兵會盟相比,第二次弭兵會盟最大的不同,就是參與者多了。第一次隻有晉、楚、宋三家,第二次則擴展到幾乎所有中原國家。除了晉、楚、宋三家外,向戌還征求了齊、魯等多個國家的意見,爭取到他們出席。

於是,在公元前546年秋天,晉、楚、宋、齊、魯、衛、陳、蔡、鄭、曹、許十一國大夫,加上宋國附庸國滕、邾兩國的首腦齊齊抵達宋國都城,出席“弭兵之盟”。

從表麵上看,各國大夫們把酒言歡,其樂融融。而且帶來的軍隊駐地用籬笆作為隔離,也沒有挖坑設壑,象征著友好和睦。但是,從會議第一天開始,各國之間就明爭暗鬥,場麵緊張。屈建等一幹楚國使者甚至內穿盔甲,暗帶兵器,大有一種稍有不對就開打的意思。

在歃血為盟的時候,晉國和楚國都要爭先。趙文子的副手叔向委婉地勸告他,“子務德,無爭先”,叫他讓著楚國人。於是,楚國令尹屈建第一個歃血盟誓。

會議最終達成了一項協議,“晉、楚之從,交相見”,即晉的盟國要向楚國交保護費,楚的盟國要向晉國交保護費。會議還通過了一項補充協議:齊國和秦國是大國,不繳納任何保護費;而滕、邾是宋國的屬國,不參加盟約。

可以看得出,這份協議是妥協加抗爭的產物,大體反映了當時世界各國的實力。晉楚為第一世界,坐享保護費。齊秦是第二世界,保持獨立地位。其餘各國是第三世界,以付給晉楚保護費換取和平。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於小國來說,也沒有免費的和平。

第二年夏天,齊、陳、蔡、北燕、杞、胡、沈、白狄等國國君朝晉。冬天,魯、宋、陳、鄭、許等國國君朝楚,第二次弭兵之盟得到各國的認真貫徹執行。在這之後,中原地區在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這對於中原人民休養生息,對於社會經濟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