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弭兵之盟:宋國人主導的和平大會(2 / 3)

這裏有著複雜的國際大環境與國內小環境。

國際大環境:以宋國為代表的和平主義思潮開始出現,反戰成為一時主流。從晉國方麵看,雖然自楚莊王死後,晉國稍占上風,但其在中原盟國裏威信不再,其他國家也貌合神離,秦國與狄國趁火打劫,讓晉國人傷透了腦筋。從楚國這方看,楚共王接班時尚還年幼,導致楚國霸勢轉衰,原中原附庸國又紛紛倒向晉一邊。雖然有子重等一班舊臣竭力維持,但與晉國爭奪時往往處於被動,對於爭霸力不從心,已經在事實上退出了中原爭霸。

國內小環境:晉國晉景公寵信佞臣,聽信讒言,無辜殺了趙盾的後代趙朔、趙同、趙括全族,造成晉國政局嚴重不穩,實力大減。楚國呢,權臣子重等人居功自傲,麵對強敵時不是考慮如何克敵製勝,而是以此挾持楚共王,伸手要錢要糧要土地,最終釀成內亂。楚國自身難保,就更談不上爭霸的事情了。

公元前579年五月,在華元的斡旋下,晉國派出大夫士燮,楚國派出公子罷和許偃,雙方在宋國都城的西門外開展和平談判,並且達成了草案協議,草案內容如下:

“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大意是,今後晉楚兩國要和平,不要戰爭,遇到困難互相幫助。如果有人侵略楚國,晉國出兵討伐;有人進攻晉國,楚國出兵討伐。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不得在道路上設置收費站。發生了爭議,應該協商解決。如果有誰違背了此協議,則神仙都會幫忙討伐他,還要毀掉他的軍隊,滅掉他的國家。

這個協議草案的最大意義在於,確立了如果國家之間發生爭議,應當用談判協商,而不是用拳頭來解決的機製。據我所知,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和平協議——雖然它沒保持多久即被棄置,形同虛設。

原因很簡單,晉楚兩國缺乏最基本的互信。

草案定下之後,還得簽訂正式協議才能生效。就在這一年秋季,晉國派使者郤至到楚國,對楚國執行合約的情況進行考察。這晚,楚共王設宴招待,郤至正要赴宴,突聽鍾鼓齊鳴,樂隊演奏的是招待國君的樂曲。郤至趕緊退了出去。

這時楚國司馬子反過來拉他,說:“太晚了,快進去吃飯吧,酒都涼了。”

郤至正色說:“你們用這麼隆重的樂曲來歡迎我,我受之有愧;再說了,如果我們國君前來赴宴,你們又用什麼樂曲迎接呢?”

子反半開玩笑地說:“國君相見還奏什麼樂曲呢?互相贈一支箭就行了。”

郤至是個老實人,他一本正經地說:“如果真要這樣做,那就是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的跡象了。”

不過邰至最後還是人鄉隨俗,接受了楚國這種高規格待遇。

回到晉國後,郤至把所見所聞向士燮做了彙報,士燮說:“不遵守禮節的人,也不會講什麼信用。我想這次合約保持不了多長時間。”

其實,“大哥莫笑二哥,麻子點點一樣多”。晉國人在“誠信”兩字上也是劣跡斑斑。

士燮不幸言中。雖然兩國合約正式生效,但他們之間的摩擦並未消弭,中原戰事也從未真正停止過。這即使不能把賬算到他們頭上,也與他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是以,僅僅過了三年多時間,公元前575年春,晉楚兩國就爆發了更大規模的鄢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