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鄢陵之戰:晉楚爭霸的最後一戰(2 / 3)

決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前575年五月,在欒書親自統帥下,晉軍渡過黃河後,就在鄭國鄢陵與楚、鄭聯軍相遇了。

戰役之初,情勢對晉國是不利的。楚鄭聯軍以逸待勞,晉軍卻是遠道而來,更重要的是,晉軍的盟友齊國、魯國、衛國派來的援軍還未到達,晉軍顯得勢單力薄。楚共王與子反決定趁機一鼓作氣吃掉晉軍。

六月二十九日早晨,楚軍借著濃霧的掩護向晉軍發起衝擊,突然出現在晉軍麵前列陣。在古代,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被稱為行軍打仗的晦日,一般不動戰事。楚軍一反常態,顯然是打算趁晉軍準備不充分而挑起決戰。

晉軍這邊,援兵未到,陣地前方又有泥沼,使得晉軍無法擺開陣列,形勢相當不利。主帥欒書主張固守待援,“楚軍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但是副帥郤至則提出,從表麵上看楚軍來勢凶猛,但實質上卻存在許多弱點,具體分析如下:一,主帥子反與副帥子重關係不好;二,楚軍雖然人數眾多,卻有許多老弱病殘的士兵,嚴重影響了軍隊戰鬥力;三,鄭國軍隊陣形不穩;四,跟隨楚軍的狄人部隊不懂陣法;五,楚軍在晦日布陣打仗,不吉利;六,楚軍列好陣形之後,軍中還大聲喧嘩,秩序混亂。

針對楚軍這些弱點,郤至建議,晉軍如果能夠把握時機主動出擊,一定能夠一舉擊敗楚軍。

郤至的建議得到了晉厲公和欒書的讚同。

在決戰之前,雙方主帥都要勘察現場,以便做出決策。楚共王帶著晉國叛臣伯州犁一起觀察晉軍動靜。伯州犁雖然向楚共王解釋了晉軍活動的性質和特點,但並未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晉厲公也帶著楚國舊臣苗賁皇在戰車上觀察敵情。下來後,苗賁皇提出建議,楚軍的精銳是中軍的王族部隊,晉軍應該集中優勢兵力,先攻破楚軍相對薄弱的左右翼,然後再集中攻打中軍。

晉厲公說:“就照你說的辦。”

戰鬥打響了。晉軍改變原有策略,加強左右兩翼的力量,繞開泥沼,猛攻楚軍左、右兩翼。楚軍抵擋不住,陣勢大亂,紛紛向潁水北岸方向敗退。而楚軍中軍呢,他們進攻晉軍中軍時,遭到了晉軍的頑強阻擊。混戰之中,晉將魏錡一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軍中軍也往後撤。這時,楚共王中箭負傷的消息傳開來,使得楚軍軍心動搖,全線潰退。

鄢陵之戰中共有三位國君蒞臨現場,即楚共王、鄭成公和晉厲公。在城濮大戰中,晉文公親臨指揮,楚國隻派了子玉統帥,結果是楚敗晉勝。邲之戰,楚莊王在現場指揮作戰,而晉國隻派了執政官荀林父迎敵,結果是楚勝晉敗。或許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覺得非要國君親自統領,才會增加打勝仗的概率。所以這一次,三位國君齊刷刷地到齊了。

作戰中,晉軍副帥郤至三次經過楚共王率領的親兵麵前,都摘下頭盔,迅速離去。楚共王覺得很奇怪,在戰後派一名使者去慰問郤至,看他是不是受傷了。郤至很尊敬地接待了這位使者,說:“我沒有受傷,這是尊敬國君應有的禮儀。”

鄭成公也遇到了麻煩,他被晉國司馬韓厥盯住了。手下都勸韓厥合圍上去,抓住鄭成公,沒想到韓厥搖搖頭,說:“傷國君有刑。”於是放過了鄭成公。韓厥當年在晉齊鞍之戰中讓齊頃公受了侮辱,心裏一直覺得有愧,他再也不願做這樣的事情了。

都說“春秋無義戰”,其實,在春秋時期的這些戰爭裏,還保留著不少禮儀製度,使得戰爭不會變得過分殘酷。

見楚軍全線潰退,晉厲公並未“痛打落水狗”,而是借天色已暗,收兵回營,準備次日再戰。

次日,楚軍主帥子反整頓部隊,修理兵器,補充士兵,積極備戰。畢竟在頭一天的戰事裏,楚軍隻是小有損傷,並未傷筋動骨,如果再次出戰,誰勝誰負還未可知也。可沒想到,事情就敗在這位兢兢業業的主帥手裏。

子反是楚國令尹,三軍大元帥,在楚國也算是呼風喚雨的人物了。他這人打仗和處理國政都有一套,但毛病也不少。第一個是好色,第二個是貪杯——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二者是男人的通病,我沒意見。先說好色的事兒。當年楚莊王攻打陳國,俘虜了一名叫夏姬的美女。楚莊王原想收為己用,但經過臣子勸諫,打消了這個主意,轉而把這個美女賞賜給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