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晉文公的流浪歌(2 / 3)

重耳被迫逃出晉國,是人生的大不幸,不過他擁有幾位不離不棄的隨從,又是不幸中的大幸。這幾個隨從: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都是當時相當牛的人物。比如這位趙衰,足智多謀,老成持重,是重耳的首席智囊,重耳逃難中的大部分鬼點子都是他出的,重耳將之尊為老師。

重耳一行人在翟國生活得有滋有味,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重耳和趙衰都有了兒子。趙衰的兒子叫趙盾,這個名字大家先記住了,因為他在曆史舞台上會有相當出彩的表演。

如果重耳就繼續這樣在翟國度過餘生,我相信春秋的故事就會失色不少。好在曆史老人及時安排了一個人,來打斷重耳的幸福生活,讓他踏上流亡天涯的道路。

這個人是重耳同父異母的弟弟——夷吾。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死,驪姬的兒子奚齊如願以償做了晉國國君。可惜好景不長,奚齊的位置還沒坐熱,就跟驪姬一起被晉國大夫裏克殺掉。裏克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元帥,他殺掉奚齊並不是想自己取而代之,而是要重振晉國朝政。他寫信給重耳,意圖迎回重耳為君。重耳收到信後,跟一幫謀臣商量了又商量,結論是:目前晉國局勢還不明朗,不能貿然回去,搞不好被裏克一網打盡就不妙了。因此,拒絕了裏克的邀請。裏克無奈,隻好改為邀請夷吾。夷吾不信邪,他在秦穆公的護送下回到了晉國,做丁國君,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這人心狠手辣,他一坐上王位,就以弑君之罪把恩人裏克殺了。裏克臨死之前絕望地說:“不有所廢,君何以興?欲誅之,其無辭乎?”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來曆。

晉惠公這還不罷休,他擔心在外流亡的重耳興風作浪,於是派一個叫履鞮的宦官帶著武林高手,到翟國去刺殺重耳。順便說兩句,該宦官曾經被晉獻公派到蒲城去刺殺重耳,重耳翻牆而逃,隻被扯下一塊衣袖。這一回刺殺行動準備充分,帶去的都是晉國一等一的高手。可惜,消息被狐偃、狐毛的父親狐突得到,派人密報重耳,最終導致刺殺計劃失敗,可見履鞮確實是一位失敗至極的刺客。

眼看翟國無法待了,重耳等人隻得另尋去處。

公元前644年,他們來到了衛國。衛文公對這幫四處流竄的流亡之徒沒有好感,而且還擔心他們是赤狄人派來的奸細,限定他們三日之內離開衛國,又下令沿途民眾一律不準為他們提供食物。

於是,重耳一行人隻好餓著肚子離開衛國都城。他們來到五鹿時,已經是正午時分,可叫了幾次城門,城門都不開。他們隻好忍著饑餓繼續前行。來到野外田頭,他們看見幾個農夫正在樹下吃飯。重耳跟隨從過去向農夫們討要一點兒食物,一個農夫從地上抓起一塊泥土遞給他。

又羞又怒的重耳提劍要殺掉那農夫,這時狐偃製止了他,對重耳說:“我們奔波了十多年,依然沒有一塊立足之地。今天有人送一塊土地給我們,這是上天的恩賜啊。您應該感謝他才對啊。”

重耳頓時醒悟,他麵向北方,跪在地上接過那塊泥土,捧在手中,貼在胸前,鄭重其事地把它放在車中。

聰明的狐偃偷換了概念,化解了一場糾紛,還討得了一個好意頭。

那麼現在去哪裏呢?趙衰與狐偃商量了好久,得出一個結論:去齊國。隻有強大的齊國,才足以抵擋住晉惠公的壓力。當時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去楚國。但是楚國太遠,搞不好還沒走到楚國,就已經被刺客們包圍了。

繼續流浪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重耳一行奔赴齊國的途中,又發生了一個變故:掌管財政的頭須卷款而逃。這讓他們立刻陷入窮困潦倒的地步。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沒有錢,他們就買不到食物,沒有食物,他們就隻好用野菜野果充饑。重耳是一個貴族,打小就養尊處優,雖然在逃難之中,也還是衣食無憂,何嚐有過這種吃野菜的生活?野菜吃起來難以下咽,令重耳非常痛苦。

這天,隨從介之推給重耳端去一碗湯,說這是麻雀湯。重耳一嚐,味道非常鮮美,連聲稱好。過了幾天,重耳見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的,就追問原因。介之推這才說了實話,原來那碗“麻雀湯”的原材料並不是麻雀,而是介之推的大腿肉。

重耳非常感動,表示自己回國執政後,一定要好好封賞介之推。

後來重耳果然當了晉國國君,但他賞遍群臣,卻偏偏忘了介之推一個人。搞得介之推內心相當不平衡,負氣而去。有人為介之推打抱不平,寫了一首詩諷刺這事兒,到處張貼,不久就流傳到重耳那裏。重耳心裏非常慚愧,就親自帶人到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綿山)去找他回來,介之推卻不幹了,死活不肯下山。重耳想:“你橫不如我橫,老子一把火燒了這山,看你下不下山。”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介之推和他老母親都被火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