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背信棄義,在會盟上欺負講究誠信的宋襄公,這讓中原的諸侯國甚為不齒,這也為他在幾年後的城濮之戰的慘敗埋下了禍根。
不按常理出牌的泓水之戰
宋襄公受了這一番驚嚇,懨了好大一陣。不過,他心裏一刻也沒忘記稱霸的雄心壯誌。他聽說鄭國暗中向楚國示好,甘心做楚國的小弟,心裏很是憤然。楚國是什麼?蠻夷也。一個中原的正統諸侯國去向蠻夷投懷送抱,這不僅僅是丟了鄭國的臉,還丟了包括宋國在內所有中原諸侯國的臉。是可忍孰不可忍,為了教訓鄭國,順便也給楚國一點兒顏色看,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派兵攻打鄭國。
小弟受人欺負,楚成王當然不能置身事外,於是便發兵救援鄭國。老謀深算的楚成王並沒有直接去救援鄭國,而是先去攻打宋國——後來,這種戰術被孫臏發揮得淋漓盡致,打得魏國一塌糊塗,史稱“圍魏救趙”。而且,在攻打宋國前,他還先把宋國的跟屁蟲陳國收拾了一下,這樣宋國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狀態。
為了保險起見,楚成王親自帶兵,氣勢洶洶地往宋國而來。
目夷對楚國和宋國的實力一清二楚。他勸宋襄公不要打仗,為了宋國社稷安全,還是選擇和平談判為好。宋襄公眼睛一瞪:“笑話,楚國是一群蠻夷,我們是仁義之師,要打敗他們易如反掌。且看我怎麼收拾他們!”
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前638年初冬,泓水。
北岸,是好整以暇的宋國軍隊。南岸,是初來乍到的楚國軍隊。雙方士兵隔著一條泓水,大眼瞪小眼,小眼瞪大眼,就是沒有誰率先渡河。因為誰都知道,如果在渡河的過程中遭到對方的狙擊,後果不堪設想。
還是楚國大兵沉不住氣,不管三七二十一,渡河。看著螞蟻一樣擁擠過來的楚軍,宋國目夷樂了,他悄悄告訴宋襄公,等楚國士兵剛好過河一半,首尾無法呼應的時候,狠狠揍他們!
但是沒料到,宋襄公居然搖頭,說:“NO。君子不困人於厄,咱們是仁義之師,不能做這種缺德事。”
等到楚軍全部過河,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整列時,目夷又勸告宋襄公開打,說:“敵眾我寡,您再不抓住時機,咱就要吃敗仗了。”
宋襄公還是無動於衷,說:“不鼓不成列,等他們排好陣形之後,我們再跟他們正大光明地幹一仗。”
很快,楚軍擺好陣形,向宋國軍隊發起衝擊……這場戰鬥其實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宋國大敗,連統帥宋襄公都被射傷大腿,差點兒把老命丟在泓水。
泓水之戰的規模很小,但在中國曆史上的影響極為深遠。在這之前,中原諸侯國們打仗都嚴格遵守周朝製定的作戰約定:對陣雙方各分三軍依次決戰,己方的左軍對敵方的右軍,己方的右軍對敵方的左軍,最後是中軍對中軍,鳴鼓而擊之,合計較量三次。每次較量的時候,其他各軍就等著看。不允許偷襲,不能攻擊老人及受傷的士兵。追擊逃跑的敵人不要超過一百步距離,跟蹤追擊不要超過九裏,這都是為了表示禮節,是點到為止的意思。畢竟中原諸侯國幾百年前是一家人。可楚國就不同了,這個來自南方的國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因此,包括宋國在內的諸侯國就不免吃了虧。
當然,這次我吃了虧,下次在戰場上相逢了,我還要以禮相待,那不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傻子了?因此,自泓水之戰後,中原諸侯國也跟著楚國的樣子,學會了使用詭計。
戰場上的烽煙,從此多了幾分詭異的色彩。
宋襄公這個人雖然傻得有些可愛,不過宅心仁厚的他對待臣民還委實不錯,所以,當他落難的時候,士兵們才會奮不顧身地保護他,不離不棄。也許他不是一個有建樹的君主,不過,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在他那樣的時代,也不失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