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誌大才疏的宋襄公(1 / 3)

春秋五霸裏,宋襄公是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霸,但他也是爭議最大的一位霸主。縱觀宋襄公一生,可以用四個字總結“誌大才疏”。如果一定要加一點兒褒義的評價,那就是“仁義”吧。他登位之初,就曾死活要把王位讓給哥哥目夷。在上古時代,禪讓是美德,但在春秋時代,這樣的舉措往往被視為“傻裏傻氣”。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司馬遷老先生才會慷慨地把宋襄公塞進春秋五霸裏吧。

霸王之夢

齊桓公死後,齊國勢力逐漸衰落,楚成王成了事實上的春秋霸主。說是“事實”,是因為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跟以前許多農村青年男女沒有領結婚證就住在一起一樣,隻能是“事實婚姻”。當然,楚成王也很難得到周天子的冊封,為什麼?蠻夷唄。

當時在中原敢於挑戰楚成王,並且對其形成有力威脅的,就隻有宋襄公了。現在,我們把目光轉移到位於河南商丘一帶的宋國。

從地圖上看,宋國位於幾大姬姓諸侯國的包圍之中,難有較大發展空間,也一直活得窩窩囊囊。不過,早些年的宋國也曾經闊過——在西周時,宋國在朝廷享受賓客的待遇,並且擁有不交稅(不納栗)的特權。這在諸侯國裏,是獨一份的。但後來宋國內亂不止,國力每況愈下,漸漸墮落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連鄭國這樣的小國家都不把宋國放在眼裏。宋襄公登位後,力圖中興霸業。

中興霸業開始頗為順利。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這一塊肥肉,鬧得不可開交。宋襄公呢,以齊桓公托孤的名義,擁護公子昭回國做老大。宋國太弱,宋襄公就號召諸侯國一起行動。但宋襄公人微言輕,又初登王位,除了衛、曹、邾這三個小國順從之外,沒人理他。宋襄公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帶著四國聯軍,護送在宋國流亡的公子昭回國。槍杆子裏果然出政權,齊國都城裏的大臣們一見大兵壓境,立刻就打開城門,擁立公子昭為新領導人。這就是齊孝公。

初戰告捷,宋襄公大為興奮。這時,他就開始憧憬霸主的稱號了。做霸主多拉風,登高一呼,應者雲集,連周天子都要看他的臉色說話。不過這霸主可不是自己關起門來封的,首先得有其他諸侯國承認。鑒於宋國的國情,楚國、齊國、晉國這些大國是不會買賬的。總結了護送齊孝公的成功經驗,宋襄公決定先團結第三世界國家,讓那些小國跟自己結盟,承認自己的帶頭大哥身份,接下來才有與大國討價還價的本錢。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邀請滕、曹、鄒、甑四個小國家的元首聚會,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他們推舉自己做盟主。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滕國國君滕侯居然遲到了。而甑國國君甑侯更離譜,整整遲到了兩天。宋襄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聽從公子蕩的建議,把滕侯關進黑屋,把甑侯殺了祭河。

滕侯聽到甑侯被殺的消息,趕緊派人賄賂宋襄公的手下,這才幸免於難,保得老命。

應該說,宋襄公的這種做法相當不地道。人家好歹也是一國之主,雖然國家小,但在地位上跟你宋襄公是平起平坐的。你這樣一不高興,就關的關、殺的殺,至少跟你提倡的“仁義”二字相去甚遠吧?所以,當時的諸侯國幾乎都對宋襄公的做法不以為然,並且有了相應的提防。就在這一年,陳、蔡、楚、鄭等大國在齊國結盟,形成第一世界集團。宋襄公隻能拉攏一批像衛、邾、曹、滑這樣的小國家,形成第二世界集團。顯然,這樣的結果不能讓誌存高遠的宋襄公滿足。

第一屆鹿上高峰論壇

接下來,宋襄公策劃了一個更大的動作:把楚成王與齊孝公請來開會,商量結盟的事情。他敏銳地注意到,南方的楚國正在崛起,填補因齊桓公之死而空出的勢力範圍。他打算拉攏楚國,借助楚國的力量逐鹿中原,做到霸主之後,再利用諸侯國的力量壓製楚國。計劃很完美,但是有一個紕漏:楚國難道就那麼好糊弄,乖乖地聽宋襄公的話?

宋襄公的計劃一出台,就遭到了他哥哥相國目夷的反對。

目夷是一個很有遠見的相國,他一眼就看出這計劃裏的漏洞,說:“楚國人貪得無厭,別人避之猶恐不及,您這樣引狼入室,肯定會給宋國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