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楚文王:繼往開來的領路人(3 / 3)

說到這裏,楚文王真得好好感謝他老爸,為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獨特的政治製度。這套製度“使得楚國在國家政權管理上達到由感性治國到理性治國、由無序的人治到有序的法治的高度文明,為人治的古代中國注入了平等公正的法的理念。(馮立鼇《曆史的心智》)”

在這樣的製度安排下,就算楚文王不在楚國國內,楚國國內也能保持正常的運轉。

要命的是,這種製度有時候也會把楚文王框進來。

待在都城久了也會膩。有一次,楚文王帶著獵狗跑到雲夢澤去打獵,三個月後才盡興而歸。後來他又得到了一位丹陽美女舟姬,沉醉在溫柔鄉裏,整整一年都不到朝廷上班。照說,這不過是屁大一點兒的事兒嘛……但有人不這樣想。這人是誰?他就是前麵說過的葆申,楚文王的家庭教師。葆申想,楚文王這樣玩物喪誌下去肯定會釀成大禍。

於是他進宮參見楚文王,說:“大王,按照先王製定的法令,您一年不到朝廷上班,應該受到懲罰。”

楚文王樂嗬嗬地說:“那你看我該受到什麼懲罰呀?”

葆申嚴肅地說:“鞭刑,打屁股。”

楚文王看老師葆申沒有半點兒開玩笑的意思,這才有些慌了。他說:“您看我從小到大養尊處優,從未受過體罰,這鞭刑還是免了吧?”

這時候的葆申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難選擇。一方麵是先王留下的法律,一方麵是最高統治者,誰都惹不起。幸好他早有準備,不慌不忙地說出一番話來:“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廢也。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

這就把楚文王的退路堵死了。楚文王當然大可一怒之下,叫人砍掉這個老頑固的腦袋,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服從法律。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驚人的一幕:勇猛過人、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楚文王,不得不趴在地上接受鞭刑。這邊呢,神色凝重的葆申把五十根細荊條紮成一捆,自己先跪下,然後舉起這捆細荊條,輕輕落在楚文王身上……

這樣的“鞭刑”,自然是有名無實。因此楚文王受完刑之後嬉皮笑臉地說:“這樣不痛不癢的鞭打,受不受有什麼區別呢?”

葆申聽了這話才真正地感到痛心,說:“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他轉身出門,打算以死謝罪。楚文王趕緊老老實實地向老師承認了錯誤,這才作罷。

葆申敢打最高統治者的屁股,是不是很牛呢?後麵還有更牛的,那就是鬻拳。

讓楚王也吃閉門羹

公元前675年,楚國的一個附屬國巴國叛亂,攻打楚國,楚文王親自率兵抵禦。或許是勝仗打得太多了吧,楚文王居然犯下輕敵的大錯,被巴人打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地逃回楚國。這時意外出現了,都城守門的官吏鬻拳聽說楚王是吃了敗仗而回的,關上都城大門,讓楚文王吃了一個閉門羹。

關於鬻拳,我們應該多寫兩筆。前麵楚文王第一次抓住蔡侯的時候,就準備把他煮熟了獻給太廟。這時鬻拳站出來表示反對,大意是這蔡侯好歹也是一國諸侯,不能就這麼拿來煮熟了,這是不符合禮法的。楚文王不聽,固執己見。這鬻拳一看急了,順手就掏出一把劍,以此威脅楚文王。俗話說橫的怕愣的,楚文王碰到鬻拳這樣的愣頭青,也隻好自認倒黴。

事後,鬻拳說:“我持武器以下犯上,也應該受到懲罰。”他自己動手,砍去了雙足。楚文王很佩服他的忠勇,派他看守都城城門。

這邊楚文王一看,進不了都城,隻好繞城而去。他心裏也清楚,楚國人的傳統就是敗軍之將必須自殺,自己舍不得死,那就隻能委曲求全了。為了將功補過,不久,楚文王率部攻打位於淮河上遊的黃國。這一次,楚文王充分吸取教訓,采取穩紮穩打的方法,大敗黃國。打完仗後又迅速撤退,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楚文王在凱旋的路上因為暴病而死去。辦完他的葬禮後,鬻拳也自盡而亡。

審視楚文王一生功過,他是楚武王與楚成王之間一個完美的過渡,承擔了一個接力棒的角色。從楚武王開國,到楚文王發揚光大,再到楚成王稱雄中原,他們三人完成了一場漂亮的接力賽,為楚莊王最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結論:有文化的流氓也不可怕,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套完善的政治製度,對他的言行進行強有力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