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通第一次揮軍北上,卻以失敗而收場。
熊通結婚不到三年,就親自帶兵渡過漢水,攻打七百裏外中原的申國。楚軍打仗是有名的彪悍,但打著打著問題就出來了。我們知道,荊楚地區是山林地帶,楚國士兵使用的多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武器,如刀啊劍啊之類。當他們到了平原之後,與使用長矛的中原軍隊相鬥,吃了不少虧。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兵車,無法在廣闊的平原上打運動戰。因此,回到楚國後,熊通總結了經驗教訓,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兵車。
兵車部隊建立起來之後,楚軍似乎就應該殺回中原,以報一箭之仇。不過熊通並沒有這樣做。他接受了令尹鬥伯比的建議,先從窩邊草吃起。這倒黴的窩邊草是誰?就是位於漢水流域的隨國。周天子在漢水一帶分封了不少同姓諸侯國,稱為“漢陽諸姬”,隨國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隋文帝楊堅發跡之前,曾經在這一帶混飯吃,為了紀念這一段日子,楊堅把他開創的國家叫作“隋朝”。這是後話,此處不提。
收拾隨國
熊通選擇了一個隨國的災荒之年,派出了他的精銳部隊,搞得隨國上上下下一片恐慌。不過,楚國使者遞給隨國國君的不是戰書,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隨侯一見,樂了。與強大的楚國做個夥伴,對隨國來說分明就是好事情嘛。可就在這時大夫季梁潑了他一瓢冷水:“楚國人凶狠好鬥,他們會無緣無故地向我們示好嗎?”
這話也對。隨侯問:“你說咋辦呢?”
季梁說:“現在楚國大兵壓境,我們隻好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了。”
就這樣,在熊通和鬥伯比的策劃下,楚國大棒與胡蘿卜雙管齊下,與隨國簽訂了睦鄰友好關係條約。當然,對於楚國來說,這隻是他們整盤棋局裏的第一步。他們的目標,遠遠不是吞掉隨國這麼簡單。
第二年,熊通投下了第二顆棋子:邀請南方諸國到沈鹿(今湖北鍾祥縣東)會盟,召開首腦會議。幹什麼?商議結盟的事情。盟主是誰?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盟主總是會落到發起人的頭上。中原的鄭國是這樣做的,齊國是這樣做的,現在楚國也打算這樣做了——當然,熊通的邀請信沒有發到中原去,發了也沒人會理他。那麼,他到底發給了哪一些國家呢?它們是位於湖北、四川等地的巴國、庸國、濮國、鄧國、國、絞國、羅國、鄖國、貳國、珍國、申國、江國等十多個國家。應該說,這些國家絕大部分我們都沒有聽說過。為什麼呢?太小了唄。巴掌大的地盤,史官們都沒有興趣為這些國家記載兩筆。不過,正是在這樣一些國家麵前,楚國才有足夠的號召力。
因此,十幾個國家差不多都到齊了,隻有兩個收到邀請信的國家沒有出席:黃國和隨國。
黃國是因為國內發生了五十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國君要領導軍民抗洪救災。而隨國新上任的大夫少師卻壓根沒把這當一回事。
當然,沒有黃國和隨國的參加,結盟會議還是隆重地召開、勝利地閉幕了。楚武王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了南方聯盟的盟主。
之後該怎麼做?沒錯,之後就該收拾隨國了。
怎麼收拾?打仗唄。
應該說,隨國有一次避免覆滅的機會。大夫季梁得悉楚國將大舉進攻隨國的消息後,勸隨侯放低身段兒,向楚武王道個歉賠個禮(黃國就是這樣幹的),賠點兒土特產之類,免得以卵擊石。可少師不這樣想。少師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他在朝廷上拍著胸膛說:“這群沒文化的人不堪一擊。讓我快點帶兵去收拾他們吧,慢了我怕他們逃跑了。”
看,狂妄到這地步,還有救嗎?
公元前706年,熊通親自率領以楚軍為主力的南方聯盟軍攻打隨國。這是一場對雙方都至關重要的戰役,誰都輸不起。隨國輸了,他們就得做亡國奴;楚國輸了,他們稱霸中原的夢想就永遠是夢想,就不得不繼續龜縮在荊楚一帶,繼續保留他們的“南蠻”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