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周桓王:那一箭的風情(3 / 3)

麵對甚囂塵上的四國聯軍,鄭莊公有些心虛了。當時鄭國為“千乘之國”,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總兵力應該在七萬五千人上下,而四國聯軍在數量上要占優勢。更重要的是,從道義上講,天子討伐諸侯國,就如同大人收拾頑皮的小孩,小孩是不應該反抗的。鄭國在心理上落了下風。

祭足給鄭莊公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說:“您別怕,別看周桓王來勢洶洶,其實他們不過是烏合之眾。像陳國、衛國這些都是我們的手下敗將,他們一定不會出死力的。”

祭足一言中的。

決戰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打響了。想想那場景,幾萬號人揮動長戈和矛戟,擠成一團,簡直跟過年一樣熱鬧。按照祭足的策略,鄭軍右路軍由大夫曼伯率領,猛攻聯軍左翼的陳國軍隊。這陳國軍隊以前吃夠了鄭軍的苦頭,患了“恐鄭症”,在鄭軍麵前顯得畏畏縮縮,立刻成為聯軍的死穴。在鄭軍猛攻之下,他們招架不住,也不顧其他友軍,率先逃跑了。他們逃跑也不好好跑,到處橫衝直撞,搞得隊伍一片混亂,整個左翼就土崩瓦解了。

聯軍右翼和中軍的情形要稍微好一些。畢竟周桓王親自坐鎮,大家都要圖表現、爭上遊。而且周桓王也揮舞著一把大斧子上陣了。不過很顯然,他的運氣不太好。鄭國大夫祝聃在遠處看得分明,射了一箭過來,說時遲那時陝,箭在空中劃出一道華麗的弧線,正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啊”的一聲,跌落於地,轉眼鮮血就從箭頭冒了出來。

天子中箭了,這可不得了。雖然周桓王受的不是致命傷,但此事對軍心的影響卻是致命的。軍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一下就全亂了,聯軍隻好揮動軍旗撤退。

這時,鄭莊公麵前有兩條路:追或者不追。周朝時候,打起仗來有一大套禮儀形式,比如要求“明鼓不相詐”,講究堂堂正正。甚至他們管打仗不叫打仗,叫“觀兵”——有點兒小孩子玩遊戲過家家的意思。他們規定,勝利者在追擊逃跑的敵人時不要超過一百步的距離,跟蹤追擊不要超過九裏,點到為止就好。因此鄭莊公考慮再三,最後決定,停止追擊聯軍。

當晚聯軍回到駐地,周桓王檢查傷口,他穿的盔甲比較厚,倒也無甚大礙,隻是心理關不好過。好歹自己也是堂堂天子,居然被諸侯手下的一個大夫射傷了,這臉就丟大了。正在鬱悶,警衛員來報告,說是鄭國大夫祭足來了。

周桓王沒好氣地說:“他來幹嗎?給我亂棒趕出去!”

周公黑肩幹咳兩聲,低聲說:“大王,這樣做不好吧?咱們是禮儀之邦,不能做這些失禮的事情。”

周桓王這才命令讓祭足進來。

誰也沒料到,祭足是來代表鄭莊公向周桓王道歉的。

祭足說:“大王,這事兒其實是一個誤會。您帶兵來教訓諸侯,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不過鄭莊公手下幾個將領不太聽話,私自帶兵出來抵抗,還傷到您老人家,鄭莊公感到非常不安,把他們都炒了魷魚,還讓我前來,一是向您道歉,二是犒勞聯軍。鄭莊公還說了,您要是賞臉的話,請到鄭國都城休息一段日子。”

這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不卑不亢,盡顯一個外交家的風範。周桓王也不好說什麼了,隻能是就坡下驢,撤了。

繻葛之戰將東周朝廷的威信喪失殆盡,從此諸侯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甩開膀子拉開了爭霸的序幕。而周桓王肩膀中箭的故事則在民間流傳下來,幾經添油加醋之後,成為相聲演員們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