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室內電磁輻射汙染及防治(2 / 3)

眾所周知,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食品、菜蔬當然也不例外。構成食物的分子雖然一般都有極性,但組成上卻是雜亂無章。它們一旦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影響,便會有序排列;電場消失,分子又恢複原狀。微波爐的波長為12.2厘米,工作頻率2450兆赫,振蕩率高達每秒24.5億次——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電磁場變換次數!食物中的水分子及脂肪分子,正是在這種迅速磁場的交變振蕩中,相互撞擊、摩擦而產生熱量,達到食物的自熱自熟——這與取火鑽木產生熱量的道理類似。專業上把這種加熱原理稱為分子極化加熱(另有離子導電加熱,不常用)。微波爐停止運轉,電磁場消失,食物又恢複到原來的分子結構狀態——卻留下了熱量,從而完成了對烹飪要求的全過程,這正是人們所期待的。

微波爐產生的微波,可以穿透玻璃、陶瓷、紙張、聚乙烯(塑料)等絕緣物體,而不被吸收,這些物體也不會發熱。但金屬物體對微波的反射性極強,所以禁止使用金屬容器在微波爐中加工食品。微波極容易被食物中的水分子吸收,並將微波能量轉變為熱能,使食物變熱變熟。因此,經微波爐加工後的食品,會有部分水分跑掉。我們應將食品放在帶蓋的容器內加工——要透氣、不能封閉。這樣,既減少了食物中水分的過多流失,又儲存了食品中的熱量;既節省了能源,又節省了時間。微波爐隻能加工打碎了的雞蛋、袋裝食品要紮孔透氣,以防爆裂。

微波對食物的穿透力隻有2.5~3.5厘米,適合低矮的食物容器。對高大容器裏的食物,隻有靠食物本身的熱量傳遞,來完成整個食物的烹飪過程。辦法隻有一個,增加烹飪時間。微波爐在使用過程中的禁忌主要有兩條:一是不能空運轉,以免燒壞磁控管;二是一旦發現爐子有毛病,如:爐門關閉不嚴等,應立即請專業人員修理,千萬不能湊合著用,以防止微波泄漏傷人。

二、微波爐烹飪會導致營養流失嗎 美國哈佛大學食品衛生係就維生素C的保留率,進行過比較試驗。在同等熱能的條件下,以大白菜為例:用其他烹飪器具煮沸4分鍾、晾1分鍾,維C的保留率隻有40%;而用微波爐加熱1分鍾、晾1分鍾,維C的保留率卻高達88%。我國食品監督檢驗部門,對用微波爐加工骨頭,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成分與加工前進行了對比,氨基酸的保留程度競達98.6%。為什麼食物中的維C和氨基酸經微波爐加工後,會有這樣高的保留率呢?主要原因是微波爐的烹飪時間短。我們用普通廚具烹調,飲食界講的是“旺火快炒”,為的就是要讓炒菜保留那種鮮嫩勁兒,減少維C和葉綠素損失,或是為了達到“外焦裏嫩”的效果。再者說,微波烹飪的熱量,是來自食物自身水分子的高速摩擦、碰撞。食物自身的營養成分,又怎麼會流失跑掉呢?永不息火的“朝天鍋”,營養都不會流失;而微波爐靠食物自身的水分子摩擦、碰撞加熱。卻有營養流失.這是不可信的。

三、微波爐微波輻射會危害人體健康,導致免疫力下降甚至致癌嗎 我們都知道微波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不言而喻。正因為如此,國際上對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微波爐等許多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能量,都有嚴格的限製。公認的國際標準規定:微波爐泄漏之微波量,每平方厘米不得大於5毫瓦。我國微波爐生產廠家,出廠技術要求大多控製在每平方厘米在1毫瓦以下,大約是國際公認標準的1/5.這比一根普通日光燈的電磁輻射還小。另外:微波輻射的衰退程度,與離開爐體距離的平方,大致上呈反比關係。假如因微波爐門有毛病,泄漏出的微波是10毫瓦,那麼在1米之外就隻剩下0.001毫瓦的強度了,這個強度是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專家建議,微波爐啟動時,人在2米以外就足夠安全了。可有的小報、甚至是電視上說:人最好離開7米以外。這有些杯弓蛇影,恕筆者不敢恭維。

微波爐使用的頻率是2450兆赫(MHz),即使是靠近微波爐,電磁波也隻能被體表組織(皮膚)吸收,你隻會感到皮膚發熱而已,並不能穿透人體,去傷害內部器官或組織,更不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力下降甚至致癌。但是,人眼睛的水晶體,沒有血管散熱,而且裸露在外,需要注意保護。另外,人的睾丸,也是薄弱環節,對電磁輻射敏感,也需要注意保護。微波爐啟動後,不要靠近爐體,去看爐內的食物;下身不要長時間靠近微波爐。

根據國際上公認的審定標準:電磁輻射(包括電視、電腦、微波爐等所有的家用電器在內)每平方厘米不超過50毫瓦(μW),而一天裏不超過每平方厘米300毫瓦(μW),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