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大:納斯達克上市“委曲求全”

美國時間2004年5月12日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但對於盛大CEO陳天橋來講可是個難忘的日子。原定於這一天上市的盛大股票突然宣布推遲一天,是什麼原因導致上市推遲?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早在一個月前上報的招股書表明,盛大將以13~15美元的價格,首次公開發行1732萬股美國預托存證(每股相當於2股普通股),預計募集資金2.5萬億美元。而北京時間12日下午,盛大突然宣布將發行股份縮減為1390萬股,同時把發行價降低為11美元每股。相比之下,盛大集團因此減少融資近一億美元。

事後陳天橋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至於減價上市的原因當時我們考慮到整個美國股市的環境,包括國際原油的價格、伊拉克形勢等這一係列問題都使美國股民產生了觀望態度從而影響到美國股市。同時中國在那時候宣布了宏觀調控,所以中國概念股都出現了下跌。智者做事從長計議。為投資者利益考慮,讓投資者能夠得到更好的回報,符合盛大的長期利益。在企業前途生死攸關的時刻,陳天橋一天一夜沒合眼,他在企業經營長和短、大和小、得和失、進和退等哲思方麵進行著一係列的數據比較、推理應用。

事實證明,陳天橋的這一決斷是完全正確的。憑著正確的分析、決斷、膽略和氣魄,盛大化險為夷,轉敗為勝。一舉蓋過全球網絡遊戲商,登上了中國財富的金字塔尖。

四、柳傳誌:堅決拒絕“中國芯”

“中國芯”與“中國心”諧音,這個“芯”就是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

從計算機誕生以來到1994年,中國的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用的全部都是進口的。為了振興民族工業,人們提出要研究中國人自己的“中國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在媒體促進下,製造“中國芯”,一度成為一種特別時髦的呼聲。在聯想集團內部,倪光南在上海與複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集團)聯合公司達成了合資建立“聯想微電子設計中心”公司的意向。社會的狂熱和內部的動向,沒有能夠影響一向頭腦冷靜的柳傳誌。他通過內部通信溝通和向中國政府部門演講,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和決策:拒絕“中國芯”。

這個決定來源於冷靜的分析與思考,他從投資和市場進行綜合分析認為造“中國芯”是“賠本賺吆喝”。他用酒來比喻他的海外戰略,他說:當你的名望還不足以和那些世界名牌抗衡的時候,你隻能讓產品質量和工藝都具有很高水平,就像酒中極品‘茅台’,醇香四溢,沁人肺腑,可是你卻隻能要求顧客付最低的價格,就像三塊錢一瓶的‘二鍋頭’。

他還經常用“田忌賽馬”的故事來比喻中國與國外微機的這場戰爭,他說:“在一場必輸的競賽中奪取勝利,奧妙在於用自己的‘上馬’去對付對手的‘中馬’,用自己的‘中馬’去對抗對手的‘下馬’。”

他決定不能把“民族品牌大旗”插在集成電路的製高點,而應該插在楊元慶的微機組裝生產線上。生產真正物美價廉老百姓用得起的計算機,而它不一定就是全部國產化。他認為決勝的製高點是“微機主板”和“整機組裝”,這一部分與集成電路相比利潤低了很多。因為利潤低,所以在那些計算機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中,人們不願意在這裏投入資源和心血。正是因為這個,柳傳誌在被國外微機包圍得密不透風的市場中,看到了一絲勝利的希望,因此他才毅然決然地拿起這塊骨頭來啃。

柳傳誌是個現實主義的夢想家。他看出這個名堂,決心把自己最優秀的技術人員和全部資源放出去一搏,這就印證了他的“田忌賽馬”的策略,他要用他的“上馬”對抗國外公司的“中馬”甚至“下馬”。

柳傳誌把這種戰略叫做“曲線救國”,避其鋒利之處而攻之,采用這樣的策略,柳傳誌焉能不馬到成功。之後的事實完全證明柳傳誌的決策是正確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經濟的角度,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如果判斷不正確,不科學,繼續跟著感覺走,也可能人們就不會看到今天的聯想。

五、張近東:想幹、敢幹、就幹

張近東動了經商的念頭是在1989年。這一年他和幾個同事出差到了上海,在等火車的時候他們順道逛了一下百樂門,走累了便在一家店裏每人要了杯咖啡喝,結果結賬時竟然要100元錢,這讓他們幾個都大吃一驚。要知道,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就隻有100元!坐在火車上張近東止不住地心疼,這件事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他在心裏暗暗問自己:這麼賺錢的店我能不能也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