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詞(3 / 3)

憶秦娥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憶秦娥》又名《秦樓月》。始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李白作。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亦以入聲部為宜。此詞作於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春。楊萬裏在這首小詞中用精工細致之筆寫出了自己陶醉於春光的醉翁形象。

新春早,春前十日春歸了。春歸了,落梅如雪,野桃紅小。老夫不管春催老,隻圖爛醉花前倒。花前倒,兒扶歸去,醒來窗曉。

新春早,春前十日春歸了。春歸了,落梅如雪,野桃紅小——今年春天來得早,在立春前十來天的時候已經能感受到春意了;等到春天真正來臨的時候,更是春意盎然,梅花正謝,花瓣像雪一樣在春風中飄落,野桃花現在是紅色的小小花苞,過幾天就要開放了。新春,即初春。春歸,春天歸來。

老夫不管春催老,隻圖爛醉花前倒。花前倒,兒扶歸去,醒來窗曉——老夫可不會因為春日催人老而犯愁,隻是求得現在能對著大好春色痛飲,醉倒在爛漫的春花之前。等到真的醉倒花前,兒輩再把老夫扶回家中,酒醒的時候看到窗外天光大亮,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春催老,意思是詩人們盼春、惜春、傷春,引發許多愁思,容易讓人變老。爛醉,大醉。

楊萬裏並不是寫詞的名家,甚至不是專業詞人,而且他的詞作很少,隻有八首。從這八首詞看,楊萬裏的詞風與他的誠齋體詩風一致,所以在宋詞中顯得與眾不同。也正是這種獨具一格的詞風使得不少詞評家稱賞楊萬裏的小詞,南宋黃升在《中興詞話》中標舉這首小詞:“誠齋長短句殊少,此曲精絕,當為拈出,以告世之未知者。”

這是一首寫初春風光的小詞。上闋寫早春景色,“落梅如雪,野桃紅小”,寫景如畫,楊萬裏抓住這最具時令特色的景致,現出他善於寫生的本領。下闋抒情,“老夫不管春催老”寫出楊萬裏樂天曠達的情懷,毫無一般詠春詞常見的纖弱悲切毛病,花前醉倒,醒來窗曉,更顯風流。

武陵春

潘慎、秋楓《中華詞律辭典》:《詞譜》卷七:“《梅苑》名《武陵春》。”賀鑄詞有“雲想衣裳花想容”句,名《花想容》。《填詞名解》卷一:“《武陵春》,采唐人詩‘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以武陵春’。”雙調四十八字。上下片個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

此詞作於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夏秋之際。

老夫茗飲小過,遂得氣疾,終夕越吟,而長孺子有書至,答以《武陵春》,因呈子西。

長鋏歸乎逾十暑,不著冠。道是今年勝去年,特地減清歡。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

詞前小序意思是:老夫我喝茶有些過量,於是得了呼吸係統疾病,徹夜呻吟,這時候大兒子楊長孺的書信寄到了,我就寫了這首《武陵春》作為回信,並把這首詞給了族弟子西。

長鋏歸乎逾十暑,不著冠。道是今年勝去年,特地減清歡——我辭官隱居、不再穿戴朝服官帽已經超過十年了。常說今年的身體比去年好一些,為了保持健康還特地減少了一些宴飲活動。長鋏,指長劍。鋏,劍柄。《戰國策·齊策四》載:齊人馮諼貧苦不能自存,寄居孟嚐君門下。因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三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楊萬裏用“長鋏歸”指辭官隱居。楊萬裏在紹興三年(1192)辭官,到嘉泰二年正好十年。(jùnyí)冠,冠名,飾羽。秦漢之初以為侍中冠,這裏是用冠作官帽的代稱。清歡,清雅恬適之樂。

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哪想到最近竟然因為皇帝以前賜的龍團貢茶引出了病,因為多喝了點茶,竟然受涼生病。現在是病得骨瘦如柴還渾身酸痛,沒想到躺在病榻上呻吟之際收到了大兒子來問平安的家書。龍團,宋代貢茶名,餅狀,上有龍紋,故稱龍團。作祟,謂鬼怪妖物害人,後亦指人或某種因素作怪、搗亂。中(zhònɡ)寒,因受涼而生病。

從詞前小序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詞是楊萬裏寄給兒子,回複兒子問候平安的家書。全詞純是敘述家常瑣事,語言親切質樸,仿佛是信筆寫來,其實卻波折有致。

上闋寫詩人辭官歸隱之後身體一直不錯,而且注意保持健康,“特地”兩字寫出了詩人自己小心在意的心態,而減的是“清歡”,更說明平常也沒有不顧健康地過度娛樂。如此小心在意,詩人的身體應該很好,可是下闋筆鋒陡然一轉,因為喝茶過量,竟然受涼,而且病得不輕,輾轉病榻的時候又收到問平安的家書,此時該如何回複呢?楊萬裏一生嗜茶,而且由於夜間也飲茶常常失眠,他在《將睡》詩中曾寫道:“老夫豈不眠,隻是眠未得”,“已被詩為祟,更添茶作魔。”《秋圃》詩中寫:“連霄眠不著,猶自愛新茶。”此次竟因飲茶過量而致病,詩人也隻能怪自己嗜茶如命吧。

好事近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好事近》又名《釣船身》,《張子野詞》入“仙呂宮”。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兩結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此詞當作於楊萬裏辭官歸鄉之後,具體年份不詳。萬花川穀,楊萬裏的花圃名。《好事近》,詞牌名。這是一首賞月詞,楊萬裏在這首詞中主要用襯托想象手法寫月色的“奇絕”。

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穀望月,作《好事近》。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小序意為:七月十三日夜,我登臨萬花川穀,仰望明月,創作這首《好事近》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月亮還沒有照到書房,卻先照到我的萬花川穀。誠齋,此處指楊萬裏的書齋。張浚謫居永州時,楊萬裏恰好調到零陵作縣丞,因此求見張浚。張浚以正心誠意勉勵楊萬裏,楊萬裏“服其教終身,乃明讀書之室曰誠齋”(《宋史·楊萬裏傳》。

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一輪明月照著大地,按照常理並不會先到萬花川穀,後到書齋,其實並不是月亮不照我的書齋,而是書齋外麵種著修竹,把月光擋住了。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今夜是七月十三,雖然月亮還不特別圓滿,但是此刻月色倒好,明月看上去就好像是羊脂美玉一樣,月光也已然清朗。

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七月十三的月色雖然如玉,但這還不是秋日裏最美妙的景色,要欣賞那最美的月色還要等到十五十六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候。秋光,秋日的風光景色。奇絕,奇妙非常。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令,語言明白如話,寫景卻含蓄有致,並不直露。全詞僅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是直接寫月,其餘都是虛寫。上闋好像一幅月光圖,畫中有詩人的書齋,書齋外的修竹,以及種植了多種草木的萬花川穀,但在讀者的腦海中這一切卻都是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中,這是通過描繪誠齋周圍的景物來烘托月色,達到不直接寫月卻讓人能想象到月色之美的效果。下闋是以今夜的美好月色作為襯托,讚十三夜的月色如玉,卻又說如玉的月色還不算奇絕,更讓人覺得十五十六的月色定然是更加迷人。

昭君怨

賦鬆上鷗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昭君怨》又名《晏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軟,上下片同。

此詞作於楊萬裏歸隱之後,具體年份不詳。昭君怨,詞牌名。賦,動詞,指吟誦或創作詩歌。這首詞寫楊萬裏晚間在書齋飲酒時,忽然飛來一隻沙鷗棲在庭院中的鬆樹上,一會兒又飛走了。全詞借沙鷗寫楊萬裏隱居後願與鷗鳥為盟的隱士心態。

晚飲誠齋,忽有一鷗來泊鬆上;已而複去,感而賦之。

偶聽鬆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恐驚他。俄頃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小序意為:晚上在誠齋宴飲,忽有一隻海鷗來停留在鬆樹上,一會兒又飛去,我有感而賦此詞。

偶聽鬆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恐驚他——我在書齋內飲酒,忽然聽到庭院中鬆樹上有鳥拍打翅膀的聲音,就知道是沙鷗來這裏棲宿。於是趕緊告訴庭院中的孩子們不要大聲喧嘩,唯恐把沙鷗驚走。撲鹿,象聲詞,形容拍翅聲。

俄頃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哪知沙鷗忽然飛走,也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我本來還想特別告訴它:我現在辭官了,已經變成了“野老”,早就沒有心機了,不必提防我了。俄頃,片刻,一會兒。乞歸休,請求辭職回鄉。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雖是詠沙鷗,但全詞並未寫沙鷗的形態。上闋是寫聽到沙鷗來宿,隻聞其聲但不見其影;下闋沙鷗飛去,更是杳然無際,縱然能瞥見那振翅一飛,但是在晚上恐怕也看不真切。因而此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那隻沙鷗,而是想要親近沙鷗的詩人:當沙鷗飛來時,他立刻告誡孩子不要吵鬧,唯恐驚走了沙鷗;當沙鷗最終飛走的時候,他悵然若失,還向不見蹤影的沙鷗表白:“我已乞歸休。”

這首詞意是用“鷗鷺忘機”的典故,《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這個故事是說,隻要人們沒有巧詐之心,動物也會和人親近。詩人雖然毫無心機,但是沙鷗早以為世人都不可信任,即使它聽了詩人的告白,以後隻怕也不會再飛來和詩人相遊了。

這首小詞語言通俗,筆致靈動,詩人在沙鷗飛走後那句已經辭官的告白,更讓人忍俊不禁,透出誠齋體幽默風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