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要用原作的韻字,同時又要在意思上翻新,有一定的創作難度,楊萬裏的這兩首和作不僅完全符合規則要求,且妥帖自然,而第二首詩的三四句在境界取意方麵更是出奇製勝。
稚子弄冰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楊萬裏在常州任上。楊萬裏描繪兒童的作品很多,詩人善於體察兒童的思維特點,以讚賞的眼光體察童心,他的兒童詩往往帶著新鮮活潑的自然真趣,這首詩就是一例。詩中描繪的是兒童舞弄冰塊的遊戲場景,詩中的兒童充滿了率真活潑的生氣,讓人們在兒童帶有稚氣的遊戲中得到久違了的純真美的享受。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破碎聲。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冬天兒童製冰取樂,孩子們在前一天在銅盆裏倒上少量水,放到屋外,第二天早上盆裏的水已然成了冰盤,取下來之後用線穿了(或者在凍冰之前把線的一端放在水裏,冰盤凍好後可以直接提著線),提在手裏,當作一麵鉦敲打玩耍。金盆,指銅盆。鉦,古代樂器,形圓如銅鑼,懸掛敲擊。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兒童敲擊冰盤發出的響聲,聲音清越,仿佛玉磬穿林,而後卻隻聽“啪”的一聲,仿佛玻璃碎地,那是冰盤破碎的聲音。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狀如曲尺,通常用玉、石或金屬製成,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聲音清脆。玻璃,亦稱水玉,古為玉名,或以為即水晶,古代所說的玻璃指的是一種天然的玉石,不是現代的玻璃。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以兒童及其活動為描寫對象的詩並不鮮見,比如陶淵明有《責子詩》,李白有《寄東魯二稚子》,杜甫筆下也寫過“稚子敲針作釣鉤”的詩句,但是很少有詩人能像楊萬裏這樣樂於也善於以兒童的生活為詩題,並且能把握住兒童的心理,在詩中寫出兒童自然純真的童心童趣。《觀小兒戲打春牛》中的兒童:“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稚拙地模仿大人的活動;《幼圃》詩描寫了詩人的孫子所建的“花園”;《與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澳奇觀戲道旁群兒》則寫詩人在看到嬉戲的兒童後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楊萬裏是懷著一顆未泯的童心,以理解和欣賞的眼光關注著兒童,絕不以成人世界的老成持重來嘲笑兒童的稚氣天真,故而能寫出真正帶著天真童趣的兒童詩。
同兒童相比,成人失去了快樂的單純,寶貴的好奇心,還有自由豐富的想象。隻有在兒童的手裏,冰盤才會變成“銀鉦”,才能發出“玉磬”的聲響;同樣的,隻有未失童心的詩人,才能捕捉到兒童遊戲中的自然之趣。讀這首小詩能夠得到的是一種簡單而又純淨的樂趣,能讓人在讀詩的瞬間回想起自己童年稚氣的遊戲。這種純真的樂趣,這種對每個人都曾經經曆過的童年遊戲記憶的撩撥,正是楊萬裏兒童詩的最寶貴之處。
觀小兒戲打春牛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楊萬裏當時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時的習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勸農。打春之牛,後亦以葦或紙製。一般是由當地的長官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接著眾農民將春牛打爛。這首詩寫兒童看到大人們鞭打春牛的場麵後進行模仿的情景,這一場景引起詩人對豐收的聯想。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
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綠蓑笠青箬。
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年樂。
兒聞年登喜不饑,牛聞年登愁不肥。
麥穗即看雲作帚,稻米亦複珠盈鬥。
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閑。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鄉間兒童在立春日看到大人們打春牛,覺得很有趣,於是模仿起來了,而且模仿得有聲有色,知道要先打土牛的牛頭。學翁,學著大人的樣子。打春,即打春牛。打春牛時也有步驟,現在還流傳“一打春牛頭,國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風調雨順;三打春牛尾,五穀豐登”的歌謠。
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綠蓑笠青箬——土塑的春牛有著黃色的軀體、黃色的四蹄和白的牛角,春牛旁牧童樣的芒神披著綠色蓑衣戴著青色的箬笠,看上去非常精神。這兩句是寫春牛和芒神的形象。在土塑的春牛旁邊一般有一個牧童形貌的芒神(即句芒,傳為司春之神,後世亦作耕牧之神)像。笠,竹編的雨帽。箬:箬竹的竹皮。笠青箬,指戴著青綠色的箬笠。
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年樂——今年的土壤得到了春雨的滋潤變得鬆軟肥沃,去年不像今年這樣風調雨順。土脈,泛指土壤。人們把及時的好雨叫做膏雨,土地肥沃叫膏壤。
兒聞年登喜不饑,牛聞年登愁不肥——孩子們聽大人們說今年能夠有個好收成都很高興,因為這樣就不會餓肚子了;耕牛聽人們說今年一定是豐年就發愁了,因為豐年農事多,總要被人們趕下地去幹活,不能閑著吃草把自己養肥了。年登,穀物豐收。
麥穗即看雲作帚,稻米亦複珠盈鬥——等到莊稼成熟的時候,連片的麥子就好像黃雲,每一株麥穗都像是小帚把;稻子也獲得豐收,一鬥鬥的稻米顆顆都像是晶瑩的寶珠。這是人們展望豐收的美好景象。
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閑——農民為了多打糧食,把山丘也改造成梯田,所以耕牛耕完平原大片的田地之後,還要去耕山上的梯田,黃牛在開春以後就很難閑下來了。大田,指平整的大麵積的田地。卻,再,又。
這是一首帶有幾分童趣的田園詩。立春時節有鞭打春牛的民俗,詩的前兩句就寫兒童看到大人們鞭打春牛,也學著大人的樣子煞有介事地打春牛,讓人感受到兒童的天真可愛。三四句描繪春牛芒神,色彩濃烈,給人喜悅的感覺。五六句更進一層,寫今年風調雨順,比去年要好得多了,喜悅之情更深。七八句寫豐年裏兒童之喜和耕牛之愁,詩人寫兒童喜卻暗含愁思:遇到豐年孩子們可以不餓肚子,並以此為喜,那災年可不是要忍饑挨餓了嗎?寫黃牛之愁含有喜意:耕牛辛苦意味著耕種田地多,不得清閑。但是一分勞作,一分收成,莊稼成熟時麥似黃雲稻似珠的喜人景象足以讓人感到欣喜。最後兩句依然寫耕牛辛苦勞作,但寫耕牛也可以看作是寫農人,畢竟耕種勞作不得清閑的不隻是耕牛。
此詩刻畫了戲打春牛的兒童形象,且運用兒童式的思維,由人之“喜”想到牛之“愁”,讓人覺得新鮮有趣,耳目一新。而由牛之“愁”,不妨深思農人之“苦”,顯然這首詩的想象空間很大。
燭下和雪折梅
此詩作於淳熙六年(1179)年春,詩人當時在常州任上。和雪,帶著雪,折梅時不抖落梅上的落雪。折雪中之梅來觀賞,著實是一件“雅事”,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人們激賞正是因為他寫出了梅花的孤絕清幽。楊萬裏寫《燭下和雪折梅》卻將這一“雅事”趣味化了,這首詩中的梅花少了那種孤高絕塵的氣質,而有了讓人覺得可親的幽默情趣,這種可親的幽默也是誠齋詩的獨特風味。
梅兄衝雪來相見,雪片滿須仍滿麵。
一生梅瘦今卻肥,是雪是梅渾不辨。
喚來燈下細看渠,不知真個有雪無。
隻見玉顏流汗珠,汗珠滿麵滴到須。
梅兄衝雪來相見,雪片滿須仍滿麵——“梅兄”真是一位灑脫又深情的朋友,他冒著大雪來和我相會,臉龐和胡須上都落滿了雪花。衝,指冒著,多指不顧危險或惡劣環境而向前行進,在這句詩中指梅花在雪中開放。須、麵,是擬人的寫法,把梅花比作人臉,花蕊就好像胡須一樣。
一生梅瘦今卻肥,是雪是梅渾不辨——梅花向來都是清瘦疏朗的樣子,今天看上去竟然顯得豐腴了,梅枝上一片白色,究竟是雪還是梅已經全然分辨不出來了。一生,曆來、從來的意思。瘦,是指梅花的疏朗之美;肥,則是寫落滿了雪的梅花的豐腴之態。渾,全然。
喚來燈下細看渠,不知真個有雪無——梅花上有沒有雪,我一定要看個仔細,辨個清楚,於是折梅在燈下細細觀賞。喚來,叫到跟前來,其實是把梅花折來。用“喚來”而不用“折來”,顯得親切又不落俗套,而且和全詩的擬人語氣相一致。“不知真個有雪無”,既承上句,又勾起下句,讓人在閱讀時產生期待。
隻見玉顏流汗珠,汗珠滿麵滴到須——在燈下一看,隻見梅兄臉上全是汗珠,而且已經從臉上滴落到胡須上了。這兩句詩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梅花上的雪化了之後的獨特型態,梅花在此詩中已然成了一位友人的形象。把梅花上的水珠想象成汗珠,雖然讓人感覺有點出乎意料,卻又不得不承認這個比喻的形象生動。
楊萬裏是一位喜歡吟詠花卉的詩人,在他的詩中時時可以看見五彩繽紛的花草,有豔麗的芍藥、牡丹,淡雅的水仙,嬌豔的杏花,甚至有金黃的菜花,鄉間路上無名的野花。然而詩人最鍾情的要數梅花了,在楊萬裏的全部詩作中,梅花出現的次數最多,共有八十五次,遠遠多於荷花、菊花、牡丹(據王守國統計)。
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同時也是“歲寒三友”之一,它既有淡雅之優美,又有沁人心脾的暗香,更有傲雪迎春的氣骨,無怪乎能博得人們的喜愛。愛梅的宋初詩人林逋人稱“梅妻鶴子”,那是以梅為妻了;在楊萬裏的這首《燭下和雪折梅》裏,詩人是以梅為友。詩中的梅花是以並不常見的男性的身份出場的,詩的開篇就稱梅花為“梅兄”,且把花蕊想象成胡須,這就把梅花的嬌豔氣質掃除了,留下的是梅花文化內涵中的剛健的一麵,同時楊萬裏又用他慣用的輕鬆幽默的筆調把梅花的孤傲之氣去除了不少,讓梅花帶上了平易自然的態度,仿佛就成了詩人的一位可親可近的老友。
古典詩詞中的花草往往還是詩人自身人格精神的寫照。“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暗含的是林逋世俗之外孤傲絕塵的隱士的精神,《燭下和雪折梅》詩中的梅的形象則帶著楊萬裏的精神氣質:剛健正直,又去除了孤傲之氣,變得可親可近。
小舟晚興(四首之一)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楊萬裏在常州任滿回鄉途中,泛舟江上,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清新優美的山水詩。原作共四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這首小詩寫詩人在歸鄉的小船上的生活,寫出了前人所未曾寫過的特有感受,非常生動有趣。
篷舊屋雨聲幹,蘆新簷暖日眠。
枕底席邊俱綠水,腳根頭上兩青天。
蒻篷舊屋雨聲幹,蘆新簷暖日眠——舊蒻席搭成的船篷好像是一間舊屋,船篷上蘆葦做的席子就像是新加的房簷;在這水上的小屋裏,不論是聽那淅淅瀝瀝的雨聲,還是在雨過天晴之後在暖風中酣眠,都別有一番風味。蒻(ruò)篷,用蒻席編製成的船篷。蘆(fèi),蘆葦做的席子。這兩句是寫詩人回鄉乘坐小船的情景。
枕底席邊俱綠水,腳根頭上兩青天——躺在船篷中的席上,往左右兩邊看,枕席旁邊就是一江醉人的綠水;往前後看,腳跟和頭上是兩片湛藍的晴空。閑臥舟中就可欣賞碧水藍天,這是何等愜意。這兩句是寫臥在小船船篷中獨有的感受。
這首小詩不以寫景而是以寫意見長,詩中景物是小船舊篷,綠水藍天,並沒有特別之處,但這首小詩卻給人清新可人,安閑自在的感覺,全是因為詩中透出作者樂觀放達的情緒。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要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最重要的是要具備豁達透脫的胸襟。有些人以奔波行路為苦,詩人卻以能借機欣賞山水風景為樂;有些人以為航船之上地方狹小局促不便,蒻篷舊屋更是異常簡陋,但在詩人看來,這方寸之地其實別有洞天。樓船畫舫固然有富貴金玉氣象,但是蒻篷舊屋也有自然淳樸的氣質,況且如果不是躺在簡陋的小船中,又如何見到“腳根頭上兩青天”趣景呢。簡陋的小船、綠水、青天這樣一般化的景物浸染了詩人樂觀放達的情緒之後,就變得有聲有色,給人美的感受。
插秧歌
此詩作於淳熙六年(1179),此年春末正月,楊萬裏從廣東常平提舉任上返歸家鄉,這首詩是在途經衢州(今浙江省西部)時所作。詩人從生活中截取了生動自然的畫麵,展示了春日農忙時節,農家老少一齊勞作的場麵。這首詩以近乎口語般明白曉暢的語言寫成,卻不流於粗陋,而是蘊含著誠齋體特有的詼諧的趣味和清新的詩味。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隻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農忙時節,有一家老小一同在水田中勞作,農夫和他的妻子以及兩個兒子各司其職:拔秧、拋秧、接秧、插秧,一家人協同勞動緊張而有序。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緊張的勞動是在春雨中進行的,在田裏勞作的人戴的鬥笠像頭盔,披的蓑衣像鎧甲,盡管這樣“披掛整齊”,雨水還是把他們淋濕了。笠,指鬥笠,用竹篾或棕皮編製的遮陽擋雨的帽子。兜鍪,古代士兵戴的頭盔,一般用金屬製成,防護頭部。蓑,蓑衣,用草或者棕櫚皮編成的雨衣。甲,指鎧甲。胛,肩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隻不答——送飯人來叫插秧的人們歇一歇,吃早飯,可是在田裏插秧的農婦低著頭彎著腰並不停止勞作。渠,他們。朝餐,早飯,這裏指吃早飯。霎,瞬間,很短的片刻。折腰,彎著腰。隻不答,不是不回答農夫的話,而是說不肯停下來去吃飯,其實詩的最後兩句就是農婦的回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農婦答道:“秧苗剛剛插上,根還不牢靠,還沒有生發勁挺,而且插秧工作還沒完成,你要看管好家裏的鵝和小鴨,別讓它們到田裏來把剛插的秧苗糟蹋了。”蒔,移栽,種植。插秧時,把秧苗分成許多小束,均勻地栽到水田裏叫做蒔;所分的每一小束秧苗也叫做蒔。匝,完滿,完畢。
人們一想到宋詩,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江西詩派和江西詩風。江西詩派講究“無一字無來曆”,喜歡在詩中大量用典,這本無可厚非,但江西派的末流則故作艱深,雕琢求奇,尋章摘句,炫耀學問,他們的詩多的是酸腐生澀,少的是生活的新鮮自然。楊萬裏早年寫詩也是從學江西派入手,但最終跳出了江西派的巢臼,自成一體,其“誠齋體”具有清新、自然、活潑的特色。楊萬裏在詩中並不避諱使用俗語口語,很多詩都寫得明白曉暢,仿佛自然天成,這種詩風可以看作是對南宋流行的江西詩風的一種反撥。《插秧歌》就是這樣一首明白如話,有著源於生活的自然諧趣的佳作。
這首詩直接截取了農民插秧的勞動畫麵,並配合近乎口語的語言,詩的最後兩句,更是把農婦的答話直接引入詩中。這首小詩給讀者的感覺是新鮮活潑,毫無淺俗之感,其原因在於這種畫麵和語言其實也是經過詩人選擇提煉的。例如三四句中的比喻運用就非常精彩,把鬥笠蓑衣這些雨具比喻成頭盔鎧甲,不僅僅是形似,更有一種暗示:這就是一場緊張的戰鬥,戰鬥的對象就是不等人的農時。這場“戰爭”又是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雖然沒有沙場的腥風血雨,但春雨也讓他們“從頭上濕到胛”,這樣的比喻既貼切又新奇有趣。楊萬裏主張寫詩要“生擒活捉”,即從生活中、自然中,抓取最富有詩意的鏡頭畫麵,將這最有詩意的一幕寫入詩中。而恰恰正是選取這最富詩意的一幕,將其中最閃光的地方,用自然的詩筆表現出來,最能體現出詩人的眼光和才華,這也是楊萬裏詩自然活潑卻不流於鄙俗淺陋的原因所在。
宿靈鷲禪寺(二首之二)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楊萬裏在此年二月從常州卸職回鄉,這首詩就是在回鄉途中所作。原作共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靈鷲寺在江西廣豐縣社後鄉靈鷲山北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北宋熙寧五年重建。現為江西省14座重點保護古廟之一。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我借宿在靈鷲禪寺,整整一夜都聽到叮咚的水聲,還以為是下了一夜的雨,誰知早上出門一看,卻是萬裏晴空,沒有半點夜雨的跡象。那半夜的水聲是怎麼回事呢,我最終發現原來是山泉終夜長鳴。這兩句詩,由聽到水聲疑是夜雨到發現是晴天是一轉折,再到找到山泉恍然大悟又是一轉折,稱得上曲折有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這山泉在噴湧而出時叮咚作響,衝擊山石也頗有聲勢,結果順著山泉一路走去,卻發現泉水一旦流到山中的溪流裏就老老實實地默不作聲了。水激石響是自然現象,詩人是借此諷喻那些在野時評論時政,一旦在朝就緘口不言的官員。
這是一首諷喻詩,諷刺那些在野時高談闊論,一旦入朝為官就明哲保身,唯唯諾諾的官員。古時士人不做官,常自稱是居於山野,為官時就稱為“出山”,楊萬裏這首詩中“在山”即暗喻在野。士林中有不少人在未做官時,點評時政,指點江山,有時也頭頭是道,恰好就像山中的泉水一樣叮咚作響。可是等到這些人“出山”之後,有了一官半職,自身成為上層利益集團中的一員,就立刻學會了各種“為官之道”,按照官場上的種種潛規則辦事,為了能保住官位俸祿,麵對各種弊政一聲不響,在朝堂上緘口而立,什麼以天下為己任,名譽節操,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站在朝堂之上,這些人真就像流到溪中的泉水一樣變得無聲無息。這首小詩寫得委婉含蓄,但是卻非常地生動形象,閃耀著諷刺智慧的光芒。
過石磨嶺嶺皆創為田直至其頂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此年春末,楊萬裏從廣東常平卸職回鄉,途經石磨嶺,看到人們把荒嶺改造成梯田,有感於朝廷無能,邊地荒蕪,寫了這首詩。石磨嶺在今江西廣豐縣境內。
翠帶千束翠巒,青梯萬級搭青天。
長淮見說田生棘,此地都將嶺作田。
翠帶千束翠巒,青梯萬級搭青天——橫看石墨嶺的梯田,每一層都好像一條長長的翠帶束在青山上;豎看一級級的梯田,又好像是通向青天的綠色階梯。翠帶,青梯,都是形容種滿莊稼的梯田。,指一串連環中的一節,詩人把每一壟梯田看作是翠帶上的一個環扣,千是誇張寫出“翠帶”之長。
長淮見說田生棘,此地都將嶺作田——聽說淮南一帶以前的良田都長滿荊棘了,可是看看這裏吧,因為平原耕地不足,人們不得不在荒山野嶺上曆盡辛苦開辟出梯田。長淮,淮河,此處指淮河南岸的大片土地。見說,猶聽說。棘,泛指有芒刺的草木。田生棘,指田地荒蕪。南宋與金以淮水為界,淮南地區有大片土地在戰後淪為荒地。
楊萬裏是南宋“活法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有語意新奇,自然流轉的特點,此詩即是一例。全詩不用典故,語言也明白如話,但決非泛泛之作,不論從藝術上還是思想上都可圈可點。
詩的前兩句描繪石磨嶺梯田的壯觀景致,第一句是橫看,第二句是縱覽,層次分明,比喻也恰當生動。從對仗方麵看,這兩句構成了當句對。在相互對仗的兩句中,每一句中不但出現了語法結構相同的詞或詞組,而且這兩個詞或詞組還有一個字重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即是當句對,句中巴峽與巫峽,襄陽和洛陽分別相對,同時上下句又構成對仗。楊萬裏此詩一二句中“翠帶”與“翠巒”,“青梯”與“青天”分別相對,而上下句顏色詞相對,非常工整。單單看一二句,詩人情感是讚揚這梯田奇觀,但三四句語意卻陡然轉為諷刺,讓這首小詩顯得波瀾起伏。梯田是勞動人民的一大創造,石磨嶺梯田奇觀也值得讚歎,但寸土必爭的梯田圖景和淮南大量平原良田荒蕪的畫麵疊加在一起的話,卻不由得讓人對朝廷的屈辱無能生出憤慨之情。詩人把這反差強烈的現象放在一起,不用一字褒貶,一切讓讀者自己去品味,更耐人尋味。
戲筆(二首之一)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楊萬裏此時在家鄉江西吉水閑居。戲筆,指隨意戲作的詩文書畫,即遊戲筆墨。此詩雖然題為“戲筆”,但是絕非輕薄無聊,而是以幽默感染讀者。原作共二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
天公支與窮詩客,隻買清愁不買田。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野菊荒苔是各自鑄造黃金銅錢了,野菊那橙黃黃的顏色好像黃金,荒苔的綠色好像銅錢上的銅鏽,還在競相逞美。詩人從野菊、青苔的顏色聯想到黃金銅錢,非常新奇。
天公支與窮詩客,隻買清愁不買田——野菊荒苔既然鑄成了黃金銅錢,老天就把這筆錢財支付給一向不富裕的詩人,隻不過這些黃金銅錢隻能用來買愁思,卻不能用來買養家致富的良田。詩客,指詩人。清愁,淒涼的愁悶情緒。
古時不少文人墨客視金錢為鄙俗之物,以為談論金錢是俗氣的事情,更有甚者竟不言“錢”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嚐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後人因此常用“阿堵物”代指錢。例如宋張耒《和無咎》之二:“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那有主人家。”而菊花青苔卻是詩人眼中的雅物,青苔帶著清幽絕塵的意味,菊花因為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成為標誌清高的雅物。在楊萬裏這首小詩中,雅與俗便結合在一起。詩的前兩句,詩人把黃色的野菊想象成黃金,綠色的荒苔想象成生鏽的銅錢,按慣常思維讀後給人驚愕的感受,細細一想又覺得非常形象。後兩句中,詩人想到如何使用這特別的黃金銅錢,能用它買什麼呢?隻能是給窮詩客買清愁了。錢雖然俗氣,但是在這裏竟也變得清雅脫俗了。
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三首選二)
其一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這年正月,楊萬裏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任,此詩是二月一日途經太和江時所作。太和江,在江西省南部。第一首詩人以細致筆觸描繪太和江畔的村景。
綠楊接葉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過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岸好人家。
綠楊接葉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春暖大地,楊樹的綠葉密密匝匝,杏花正怒放,擠在一起真是熱鬧;江上春水新漲,還能看到江堤上的細沙。接葉,綠楊生得繁茂,葉子相互挨著。交花,杏花開得爛漫,一叢叢的花朵相互緊挨著。嫩水,指春水。
過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岸好人家——我渡過太和江,偶然回首,遠望江對岸的春色,鄉民的村居掩映在綠楊杏花之中,真像是優美的世外桃源。人家,指住戶。唐杜牧《山行》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這是一首優美的鄉村景物詩。詩人抓取的景物並不複雜,是綠楊、杏花、春水和江堤上的細沙,寫綠楊杏花突出其繁茂,寫出春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嫩水”“細沙”突出其新和淺,寫出春的新鮮可愛,僅這兩點,就把春的好處描繪出來了。全詩采用倒裝的結構,詩開頭兩句寫景是過江之後回顧剛剛見到的景色,“隔江一片好人家”是對這美好景色的總體評價。用倒裝手法的好處是使原來平板的詩句變得生動,這首詩如果把後兩句與前兩句位置顛倒過來,意思不變,句法也更通順,但是不如原詩那樣在開頭給人異常鮮明的感受,沒有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其二
這首詩以春寒為詩料,不僅寫出了春日清晨微風特有的淺淺寒意,而且賦予桃花人的感覺,讓被無數詩人寫過的桃花帶上誠齋體特有的性靈色彩,給讀者新鮮的感受。
曉翠妨人看遠山,小風偏入客衣單。
桃花愛做春寒信,隻恐桃花也自寒。
曉翠妨人看遠山,小風偏入客衣單——清晨時分,我已經踏上征途,此時空中還彌散著薄薄的晨霧,使得遠山看起來隱約飄緲;晨風帶著幾許春寒,也是異常頑皮,偏偏要鑽進行路人的單衣。曉翠妨賞景,小風入單衣,但都不給人厭煩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俏皮可愛。曉翠,清晨的寒霧。
桃花愛做春寒信,隻恐桃花也自寒——桃花已然開放,它是愛做這春寒時節信風的報信人,不過隻怕它自己也會覺得這時的春風有些寒冷吧。信,指花信風。不同的花在春季不同的時候開放,所以稱應花期而來的風為花信風。花信風共有二十四番,自小寒至穀雨,凡四月,共八個節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以一種花的信風。桃花為驚蟄之信。
這是一首寫景詩,全詩主要寫詩人早起行路時對那一份春寒的獨特感受。
首句寫曉翠,是抓住春天清晨薄霧這一典型景物,呼應題目中“曉渡”二字。雖說是曉翠“妨人”,倒不如說是為遠山披上一層翠色紗巾,給遠山添上迷蒙隱約的美。曉起渡江,江風吹過時詩人還是覺得有些寒意,一個“偏”字賦予江風感情色彩,好像是曉風在故意和詩人開玩笑,使人在微寒之外,更感受到春風的清新可愛。詩的後兩句用移情手法,賦予桃花人的情感和知覺。詩人由自己感到輕寒,想到愛報春信的桃花一直在微冷的曉風中,它恐怕也會感到幾分寒冷吧。在詩人眼中,自然萬物是同人一樣地迎接春天,感受春天,讀者也可以從詩中領略楊萬裏創造出的獨特的有性靈情感的山水世界。
萬安道中書事(三首選二)
其一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春。這一年正月,楊萬裏從家鄉出發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任,一路飽覽山光水色,寫了很多優美活潑的紀行寫景詩,此詩即是途經萬安時所作。萬安位於江西省中南部,吉安市南緣。
玉峰雲剝逗斜明,花徑泥幹得晚行。
細細一風寒裏暖,時時數點雨中晴。
玉峰雲剝逗斜明,花徑泥幹得晚行——傍晚時分,繚繞在青山之間的雲霧散開了,夕陽的光輝透過雲層照射下來;小路上是山花爛漫的景象,雨過之後路上的泥也幹了,趁著斜陽剛好還能趕一段路。逗,在這裏有穿通、穿過意思。
細細一風寒裏暖,時時數點雨中晴——行路山中,隻覺得時而有一絲絲的微風拂麵,雖然帶著山中的寒意,但這已然是春風了,吹麵不寒,還帶著幾分暖意;山中陰晴不定,雖然雨雲散去,已見夕陽斜暉,但還是時不時的有幾點雨落下,真稱得上是“雨中晴”了。
這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用靈動之筆描繪春季行路山中所見的美景。詩的第一句寫天光、玉峰,寫出山的青翠欲滴之色,又有雲霧繚繞其間,更顯嫵媚。寫雲開,用一個“剝”字,非常新鮮,寫出山雲逐漸消散的樣子。第二句寫山路,“花徑”二字點出爛漫春色,“泥幹”暗示出不久前經曆了一場山雨,不禁讓人聯想經過春雨滋潤的山花是否會更加嬌豔。詩的後兩句寫春季山中特有的氣候特征:春季本是乍暖還寒的季節,而且山中氣候更是多變,山風拂麵,讓人感覺這風是混合了山風的涼意和春風的暖意;分明可以看到夕陽,但時不時還有幾點雨落下,也不知該說這是雨還是晴。其實冷暖陰晴不僅僅是客觀氣候,也能反映出人的心情,詩人走在萬安道中,心情是愉悅的,三四句寫“寒裏暖”、“雨中晴”,最終還是落在“暖”、“晴”二字上,使得全詩帶上愉悅輕鬆的情調。
其二
前一首詩仿佛一幅春山晴雨圖,這首詩則著力描繪詩人一行。本來乏味無聊的跋涉在詩人筆下仿佛成了一次愉悅的春遊一般,這並非是有意要苦中作樂,而是透著自然天真,這也是楊萬裏詩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