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以一種平穩的敘事的筆法,含蓄地刻畫出詩人自己厭惡虛偽應酬,願意和樸實民眾交往的形象,同時還流露出作為官僚階級中的一員被老農見外的一絲惆悵。
詩的前八句寫詩人在春節期間訪友作客的情況,雖然詩中沒有一字貶語,但是從“頗欲歸”,“老病怯觥籌”的推辭中可以品味出詩人對這種勉強應酬的厭惡。與之相反,寫投宿老農家裏,字裏行間卻透出一種欣喜親近的意思。老農稱呼詩人“君侯”,他連忙否認,看到老農不信,頗感惆悵,發出“我老誰與遊”的感歎,從這聲感歎中也可以看出詩人是沒有把剛剛拜謁的縉紳之家當作真正的交遊對象的。
楊萬裏出身清寒,其父楊芾是一位靠教書為生的鄉村貧儒,詩人自己也沒有因為當官就變得高人一等,始終是平易近人的,對下層的勞動人民始終有親近感,因而詩中田父的見外讓他感到惆悵。詩人自己也覺得奇怪,自己沒有“機心”,怎麼還會這樣呢?其實這並不是所謂“機心”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詩人已經成為“治人者”的“官”中的一員。
這首詩語言非常平易自然,沒有宋詩中常見的炫耀才學的毛病,然而平實的語言讀來卻很有味道,娓娓道來,從容平緩的語氣中有一些陶淵明的味道,詩最後的感歎又有讓人深思之處。
過西山
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楊萬裏在此年春末到隆興府奉新縣任知縣,此詩即是在奉新任上時所作。西山,在江西省新建縣以西,在古代又稱逍遙山、散原山,詩人在這年秋天曾遊西山、秋屏。
一年兩踏西山路,西山笑人應解語:
胸中百斛朱墨塵,雨卷珠簾無半句。
殷勤買酒謝西山,慚愧山光開我顏。
鬢絲渾為催科白,塵埃滿胸獨遑惜?
一年兩踏西山路,西山笑人應解語——我一年中兩次踏上西山的道路,覺得西山都應該和自己熟識了,於是把西山想象成自己的老朋友,料想西山應該會說些什麼來笑話我吧。解語,會說話。
胸中百斛朱墨塵,雨卷珠簾無半句——西山肯定要這樣笑話我:現在你胸中全都是朱墨公文的俗氣,連半句好詩都作不出來了。百斛,泛指多斛。斛,量具名。古以十鬥為斛,南宋末改為五鬥。朱墨,朱筆和墨筆,古代官府文書用朱、墨兩色,因用作公文的代稱。朱墨塵,指因為辦理官府公文而生的庸俗氣。雨卷珠簾,指唐代王勃《騰王閣詩》中的名句:“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殷勤買酒謝西山,慚愧山光開我顏——我沒有好詩句寫給西山,於是滿懷著誠意買來好酒向西山道歉,難得西山能展現出優美如畫的景色讓我得到歡樂。殷勤,這裏指衷情,心意。謝,指道歉、認錯。慚愧,感幸之詞。意為多謝、難得、僥幸。山光,山的景色。
鬢絲渾為催科白,塵埃滿胸獨遑惜——我的鬢發都因為催科的事情愁白了,難道單單是為了胸中朱墨生出俗氣寫不出好詩句感到可惜嗎?渾,副詞,皆;都。催科,催收租稅。租稅有科條法規,故稱。遑惜,可惜。
楊萬裏出任奉新縣令的這一年,奉新地區遭遇旱災,百姓生活困苦,朝廷卻照樣征收各項租稅。楊萬裏上任之初,為租稅問題大傷腦筋。征收賦稅是封建時代地方官的重要職責之一,而楊萬裏作為一個正直的士人,看到遭受旱災之後民生艱難已然痛心,向遭災的農民收取租稅更是讓他非常矛盾。處於矛盾痛苦中的楊萬裏在秋天去西山遊覽散心,但是從詩中可以看到,西山優美的景色並沒有讓詩人拋開催科的煩惱,做官之苦的感慨貫穿詩中。
從藝術角度看,此詩將西山擬人化,用詰責對答的方式結構全篇。此詩的前四句,西山像老朋友一樣詰責詩人沒有佳句,認為這是因為公務繁忙而染上了俗氣。這當然是一種誤解,但是詩人並不因為誤解而惱怒,而是先殷勤買酒謝罪,讚美優美景色,而後道出胸中苦悶——催科之愁。這種自然流轉的結構使詩顯得曲折有致。從內容方麵看,這首詩借遊覽西山寫胸中因催科而生的矛盾苦悶的心情,這種苦悶背後彰顯的是楊萬裏仁人愛物的情懷、為民擔憂的情愫,自然能夠打動讀者。
虞丞相挽詞三首(其一)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南宋名臣虞允文於此年二月在蜀病死。虞允文對楊萬裏有知遇之恩,兩人私交甚厚,詩人得知虞允文去世消息後,寫了三首挽詞,以及《祭虞丞相文》,這裏選的是《虞丞相挽詞三首》的第一首。
負荷偏宜重,經綸別有源。雪山真將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淒涼月一痕。世無生仲達,好手未須論。
負荷偏宜重,經綸別有源——虞允文有治國之才,最擅長處理國家大事,他治國治軍的謀略方法又不同尋常,另有淵源。負荷,指國事重擔。經綸,指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首聯概括地讚頌虞允文的治國才能和學識。
雪山真將相,赤壁再乾坤——虞允文治理四川頗有政聲,稱得上是蜀地的真將相;采石磯大捷扭轉乾坤,穩定了國勢。雪山,岷山的主峰,在今四川省鬆潘縣南。杜甫曾在《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詩中悼念嚴武說:“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虞允文是四川仁壽人,曾兩度出任四川宣撫使,政績顯著。赤壁,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孫權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隊處。在今湖北武昌西赤磯山,與漢陽南紗帽山隔江相對。這是以赤壁大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來代指虞允文指揮采石磯大捷。赤壁一戰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麵,采石磯之戰則奠定南北對峙之勢這。
奄忽人千古,淒涼月一痕——一代英雄忽而殞命,忠骨埋於地下,隻有一輪冷月淒涼地照著。這兩句與頷聯所寫的赫赫功業恰成鮮明對照,凸現出挽詞的哀傷特質,讓人不由得生出無限感慨。奄忽,形容疾速,倏忽之間。
世無生仲達,好手未須論——當世沒有像司馬懿那樣有雄才大略的對手,又有誰能稱得上好手,能和虞允文一較短長呢。仲達,三國魏司馬懿,字仲達。司馬懿為魏重臣,後專國政,多謀略,善權變,是與諸葛亮旗鼓相當的對手。楊萬裏是把虞允文比作諸葛亮。
這是一首挽詞,虞允文是南宋名臣,在采石磯大戰中他率領一萬八千宋軍戰勝完顏亮四十萬兵馬,鎮守四川時為南宋邊防穩定立下汗馬功勞,擔任丞相期間大膽直諫,舉薦賢才,楊萬裏就曾被他舉薦為國子博士,因此虞允文稱得上是南宋初期朝中的中流砥柱,他的去世不論從朝政形勢還是個人交往方麵對楊萬裏的觸動都是很大的。在這首挽詞中,楊萬裏從大處落筆,用極其洗練的文字總結了虞允文一生的主要功績。
首聯總起全篇,寫虞允文有經世濟國之才,頷聯承接首聯,用極洗練的筆墨概括虞允文一生最大功業,清末詩人陳曾壽曾說:“予最喜誠齋《挽虞丞相》二句雲:‘雪山真將相,赤壁再乾坤。’真大手筆,向來無人拈出。”這一聯氣勢雄渾,用典也仿佛自然天成一般,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佳句。頸聯語義一轉,寫出英雄身後的寂寞,真有大江東去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感慨。尾聯以稱頌允文才略世無敵手作結,與首、頷兩聯照應,收住全篇。全詩章法嚴謹,對仗工整,氣格雄渾,體現出楊萬裏穩健的筆力。
觀稼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詩人在家鄉閑居。楊萬裏出身貧寒,長期生活在農村,對農事非常關心,這首詩寫遭遇災年之後人們終於迎來一個豐年,秋熟豐收在望的景象讓詩人感到非常欣喜。
三年再旱獨堪聞,一熟諸村稍作欣。
老子朝朝弄田水,眼看翠浪作黃雲。
三年再旱獨堪聞,一熟諸村稍作欣——三年之中有兩年遭遇旱災,致使莊稼歉收,民生凋敝,想到這些又怎能讓人釋懷,幸好今年尚未遭受天災,收成還不錯,各個鄉村中人們的臉上也浮現出了笑容。再,兩次。獨,怎麼,哪裏能夠。獨堪聞,就是不堪聞。一熟,指一季收成。
老子朝朝弄田水,眼看翠浪作黃雲——我每天都下田照管莊稼,親眼目睹大片水稻一天天成熟,由翠浪變成連片的金燦燦的黃雲。老子,詩人自稱。朝朝,天天。翠浪,大麵積的綠色莊稼被風吹動時好像水波一樣起伏,所以稱為“翠浪”。黃雲,比喻成熟的稻麥。
這首小詩語言曉暢自然,是一篇田園佳作。
詩雖然短小,卻含蘊豐富,用語也很見功力。全詩以愁語開篇,三年兩旱的事實讓人想到災荒之年的種種慘象,心中除了苦痛憐憫,自然非常盼望能遇到一個豐年。第二句寫今年終於盼來了一個好收成,這一季收成雖然可以稱得上是久旱逢甘霖,但詩人用字卻很謹慎,隻是說“稍作欣”,這含蓄地寫出了農民的真實生活——即使是豐年,也不一定會過上好日子,還不知道官府今年要收多少租稅,剩下的糧食或許也就僅夠溫飽而已。後兩句寫詩人所作所見,詩人關心農事並不隻是掛在嘴上,而是真的參與農田勞作,“朝朝弄田水”可以想見詩人對莊稼精心愛護。詩的最後一句用兩個借喻寫出莊稼成熟的喜人過程,“翠浪”、“黃雲”分別形容成熟前後的莊稼,生動形象,對比鮮明,給人很強烈的視覺衝擊。
釣雪舟中霜夜望月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此前一年,詩人以照顧老母為由請求辭去秘書少監之職,離開臨安外任,被派往漳州為官,但是詩人沒有赴任,而是回鄉閑居。淳熙二年夏,又有人推薦他去常州為官,詩人極力推辭,請求去做祠官。祠官是掛虛名的官職,不用到任,但還有俸祿。楊萬裏有《待次臨漳,諸公薦之,易地毗陵,自愧無濟劇才,上章丐祠》詩記錄此事,其中寫道:“亦豈真辭祿,誰令自不才。”詩人辭官不做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夠,實際上是以辭官來表達對朝政的不滿。此詩是楊萬裏掛祠官之名在家閑居時所作。釣雪舟是楊萬裏所築的書齋,詩人在其《釣雪舟倦睡》一詩的小序中寫道:“予作一小齋,狀似舟,名以釣雪舟”。
溪邊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遲出。
歸來閉戶悶不看,忽然飛上千峰端!
卻登釣雪聊一望,冰輪正掛鬆梢上。
詩人愛月愛中秋?有人問儂儂掉頭:
一年月色隻臘裏,雪汁揩磨霜水洗;
八荒萬裏一青天,碧潭浮出白玉盤;
更約梅花作渠伴,中秋不是欠此段?
溪邊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遲出——我在溪邊佇立等待月出,想要對月遣懷,但是月亮好像知道我正盼著它一樣,偏偏遲遲地不出來。這兩句寫詩人待月而不見月出。一個“苦”字寫詩人心理上感覺待月時間之久,而“小立”二字暗示出實際待月的時間未必那麼久,“偏”字寫出詩人苦等之後的一種似乎是埋怨的心理,烘托出詩人的焦躁心情,正是這種焦躁心情讓人覺得等待的時間特別長。
歸來閉戶悶不看,忽然飛上千峰端——我待月而不見月,索性回到家裏關上門窗悶坐,但還是忍不住向天上看,這時看到月亮竟高掛在遠處的山頂上了。“悶”,指氣悶,寫敗興之狀。詩人說“悶不看”,實際上是一句氣話,如果真的“不看”,回家之後關上門窗不向外看,真不知下句寫月“忽然飛上千峰端”從何而來。
卻登釣雪聊一望,冰輪正掛鬆梢上——我見到明月已升,隨即登上釣雪舟望月,隻見一團皎潔的明月好似晶瑩的冰輪一樣掛在庭院中鬆樹的梢頭。這兩句中所寫的景物都蘊含一種高潔的意趣,詩人書齋名釣雪舟,很容易讓人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句來,鬆樹也含有傲然挺立的文化內涵,這幾種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同流俗的明澈的世界。
詩人愛月愛中秋,有人問儂儂掉頭——一般人們都以為詩人們最喜歡中秋之夜的月色,有人問我是不是這樣,我總是搖頭否認。這兩句以設問再答問的形式,開下文對冬夜月色的讚美。楊萬裏並不是不愛中秋月色,他寫過一些中秋賞月的詩,如《中秋雨過月出》、《中秋無月既望月甚佳》等等,此處隻是說與中秋時節相比,霜裏月色更加奇絕。
一年月色隻臘裏,雪汁揩磨霜水洗——一年中的月色隻有臘月裏的是最好的,因為臘月裏的月亮好像是用雪水和霜水磨洗過一樣。“雪汁揩磨霜水洗”,是極言月色的清朗皎潔。
八荒萬裏一青天,碧潭浮出白玉盤——一輪明月掛在萬裏晴空之中,好似無瑕的白玉盤浮在碧藍的深潭上一樣。八荒,也就是八極,四麵八方的極遠處。《說苑·辨物》曰:“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這是寫青天的廣遠無邊。碧潭,詩人把天空比喻成碧藍明澈的水潭。白玉盤,指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更約梅花作渠伴,中秋不是欠此段——冬天月色有“雪汁揩磨霜水洗”,冬天的天空又格外地明澈晴朗,而且霜夜之月還約了高潔的梅花跟她作伴,中秋的月色難道不正是缺少這種美嗎?欠此段,卻少這種美好之處。
這是一首望月之作,詩人用妙筆描繪出一個純淨高絕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美不僅僅是霜夜月色的美,更是詩人心胸境界的人格美的化身,可以說,寫月就是寫人。從詩中所寫景物和選取的意象看,明月,霜雪,碧潭,白玉盤,梅花,無一不是高潔明淨之物,而且“八荒萬裏一青天”更顯示出闊大明澈的胸懷,這和楊萬裏的人格是一致的。與楊萬裏同時的詩人葛天民在《寄楊誠齋》詩中寫道:“我與誠齋略相識,亦不知它好官職。但知拚得忍饑七十年,脊梁如鐵心如石。不會屈膝不皺眉,不把文章做出詩。”宋光宗也曾說:“楊萬裏也有性氣。”詩人的這種剛直的性情和此詩中的境界是一致的。詩人在這首詩中隱藏的一絲鬱悶也值得注意,此詩寫望月,並非單純為了欣賞美景,詩人有對月遣懷的意思。如果隻是閑適中想要賞月,就不會有開篇“苦待月”和“悶不看”中所流露出的急躁,詩人是想借望月舒解一下胸中的苦悶: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為了養親又不能完全辭官的矛盾。詩人是要在藝術中暫時緩解這種苦悶的心情。
從藝術上說,此詩寫得波折有致,詩人待月而月不出是一轉折,說不看月又見月高升,繼而登釣雪舟望月是一轉折,再用霜夜之月和中秋之月的對比,一反流俗之見,寫出霜夜之月的奇絕的美。全詩語言淺近自然,而詩人待月之急切,望月之喜悅畢現於紙上。此詩寫出了詩人的真性情,自然高妙。
小池
此詩作於淳熙三年(1176),楊萬裏在家閑居時。這首詩以清麗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秀麗清新,又蘊含著幾許諧趣的小池風光圖,是楊萬裏寫景詩中最為人稱道的名篇之一。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泉眼仿佛愛惜泉水似的,讓那泉水無聲地緩緩流出;池邊的樹木也仿佛喜愛小池上的晴波,把身影照在池水中。泉眼,泉水湧出的孔穴。細流,池中泉水涓涓,流得很舒緩。晴柔,指晴天裏照在水麵上的柔和的陽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新生荷葉的一端好像尖尖的犄角,才剛剛露出水麵,就已經有蜻蜓落在上麵休息了。荷葉初露水麵時葉子是從兩邊向中心卷起的,出水後逐漸展開呈圓形,因此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這首小詩構思巧妙,取景別致。寫小池,並不寫池塘本身,而是寫小池裏的泉眼、荷葉、蜻蜓以及池邊樹木,讓讀者想象小池的可愛。詩人選取景物緊緊扣住詩題中的“小”字,詩的第一句寫小池中的泉,“泉眼無聲”寫泉水湧出時的平緩,確實是“細流”,而一個“惜”字則將泉水寫活,讓人覺得是小池中的泉眼愛惜泉水,故意不讓水流多了似的。第二句是寫小池邊上綠樹成蔭的風光。一個“愛”字,便將這些樹木寫活了。三四句寫池中之物,剛露水麵的荷葉,停在荷葉上的蜻蜓,給小池增添了無限的生機,靜中含動的畫麵增添了天然的奇趣。
錢鍾書在《談藝錄》中說:“放翁善寫景,而誠齋善寫生。放翁如畫圖之工筆;誠齋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飛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未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此誠齋之所獨也。”這首詩就體現出了楊萬裏詩的這種如攝影快鏡,善於抓住最典型畫麵的特色。詩的後兩句“才露”兩字,抓住了初出水麵的新荷這一景物,又選取立於其上的蜻蜓作畫麵的焦點,讓整個畫麵蘊含著一種動態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