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上任之後不久便任命威廉·傑克遜(William H. Jackson),銀行家兼中情局前任副局長擔任心理戰略委員會的主席。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包括羅伯特·卡特(Robert Culter)、高頓·格裏(Gordon Gray)、 C.D. 傑克遜 以及一些身份顯赫的生意人,同時還包括國務院、國防部、共同安全局以及大批中情局人員。安波特·沃施本(Abbott Washburn),美國新聞署未來的副局長,擔任委員會的行政秘書。而這個委員會的建議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對於塑造美國的宣傳戰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的政府中包括許多執著的心理戰鬥士,如艾倫·杜勒斯、魯舍司·克雷、阿爾弗雷德·格倫斯爾、納爾遜·洛克菲勒、瓦爾特·拜戴爾·史密斯和C.D.傑克遜。他授權許多研究以評估如何使心理戰取得最好效果並且如何保持心理主動權。他先是任命C.D.傑克遜,後來是納爾遜·洛克菲勒作為總統助理來計劃心理戰。此外他又監督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宣傳機構,美國信息署(美國新聞署),以及專門負責心理戰的行動協調委員會(OCB),提升了美國之音以及自由歐洲電台(RFE)的宣傳作用,並且授權了一係列隱蔽的心理戰。
艾森豪威爾對於心理戰的重視對其任職期間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認為美國的政策應該考慮到心理戰因素。正如布蘭奇·庫克(Blanche Wiesen Cook )所說,“艾森豪威爾是最早意識到心理戰重要性的人之一,也是一貫支持心理戰的人之一”。在艾森豪威爾的領導下,美國的整體政策,包括外交、內政、經濟和軍事政策,都在為心理戰而服務。艾森豪威爾希望能和平地結束冷戰,尋求限製軍備的有效途徑,卻不斷受到其政府內部鷹派、共和黨、美國的盟國以及蘇聯的反對。盡管如此,艾森豪威爾還是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自己的目標。
為了提升美國作為世界和平力量的形象,艾森豪威爾政府設計了許多具有心理戰效果的計劃,美國的盟國、國內民眾以及中立國家都是艾森豪威爾心理戰的目標。他更喜歡提出一些驚人的建議,但目的不是要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而是要影響盟國和中立國家的決心。艾森豪威爾更注重形式,而並非內容。他的目的是要保證美國的心理戰取得成功,用這種方式來使人對蘇聯的和平建議產生懷疑,加強西方的決心,打擊中立主義,滿足世人對於軍備控製取得進展的要求,以便揭露後斯大林時代蘇聯的“和平攻勢”是欺詐行為,從而樹立美國作為最致力於世界和平的超級大國形象。
因此在西歐,美國心理戰的主題主要是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蘇聯民眾強迫性的勞動、蘇聯對自由的限製、共產主義國家缺乏消費品等等。另外一個主題是每日宣傳美國的政策,不論是總統進行的整篇演講或是關於對歐政策的新聞。此外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的宣傳主要側重於宣傳關於美國的積極主題,使世界相信美國追求和平和控製軍備的執著。除此而外還宣傳美國的經濟和技術援助計劃、科技進步以及能夠反映美國積極形象的其他政策和項目。它們宣傳自由工會組織,解釋美國民主的運行方式,讚美消費資本主義的好處,美化美國的日常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