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也稱為“公眾外交”,指一國通過電視、電影、廣播、書刊等傳播媒介,以及通過個人之間與民間團體之間的交往或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等國際活動,推行本國對外戰略和政策,實現本國外交目標。公眾外交強調國際事務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本國和世界人民。因此國際的溝通不僅要由政府機構實施,而且要發展個人之間、民間團體之間的交往。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新聞報道、電視、廣播、電影、磁帶、錄像等視聽媒介)、通過出版與文化交流(期刊、外文圖書、互派留學生、學者、藝術或體育代表團等)以及發展各國輿論界的關係來促進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增強國家的對外影響,樹立國家的國際形象。“公眾外交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它是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國際諒解與合作的積極因素。各國由於地理的隔離,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僅通過外交機關之間的交往來溝通是不夠的,況且影響範圍也很小。大眾傳播媒介可以直接、公開地展開國際事態的發展,使億萬人知曉國際事務。第二,公眾外交能夠起到溝通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作用,有利於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國際交流合作,有利於實現國家間政治關係的友好與長期目標。通過雙邊或多邊的協定或合作計劃,世界各國每年都程度不同地接待或派遣學者、教師、留學生、藝術代表團、舉辦文化展覽、電影節、藝術節及友好活動月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某種意義上美國是世界上最注重公共外交的國家之一,也許也是最早進行公共外交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冷戰期間,美國大量利用公共外交來影響西歐對美國的態度和觀點,利用人員交流使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眾了解美國的生活方式和美國的民主,從而改變這些人的觀點,使其支持美國的政策目標,而且再利用這些人回國以後向自己的家人、朋友、親戚、鄰居等傳播從美國帶回去的信息。除此而外,美國還大量利用藝術節之類的活動增加西歐民眾對美國文化的認同,宣傳美國並不是歐洲人所認為的文化沙漠,從而為美國文化在西歐的傳播奠定基礎。
除了在西歐進行長期的心理戰之外,美國對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了更加係統更加有力的心理戰活動。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後,一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家和評論家毫不掩飾地聲稱這是西方長期對這些國家進行廣播宣傳和電視宣傳的結果。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領域滲透,最終目的是顛覆社會主義政權,把社會主義國家納入資本主義體係。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大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宣傳攻勢和相應的“投資”。通過控製媒體的宣傳報道頻率,增設新的電台和報刊等媒體的形式,擴大西方價值觀念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誘導”這些國家的人民逐漸讚同資本主義。
美國曆來十分重視大眾傳媒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思想滲透的作用。早在1950年,艾森豪威爾就說,“在宣傳上花一個美元就等於在國防上花五個美元。”1977年卡特上台後,稱美國之音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尼克鬆在1980年出版的《真正的戰爭》一書中說,“它們(指社會主義國家)需要我們的技術,需要同我們做生意,他們無法阻擋我們的無線電廣播。當他們打開門伸手去取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時,我們應竭盡全力把盡可能多的真理塞進門裏去。”在《1999——不戰而勝》一書中,尼克鬆宣稱,“最終對曆史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失利,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將毫無意義。”在此期間美國國會的一份文件稱,“電台廣播是足以顛覆社會主義製度的唯一手段。”在後冷戰時代,美國是否會放棄這個得心應手的武器,答案可想而知。
正如曾擔任美國文化關係司總谘詢員的喬治·N.舒斯特所言,美國“文化活動的真正目的必須始終是宣傳美國民主哲學”,宣傳美國民主哲學的目的又在於實現所謂“美國世紀”。據舒斯特的解釋,美國世紀將是這樣一個年代,美國製度和基本哲學將不需要說明就顯得很正確,以致所有具有健全推理能力的人都希望他們的國家也會有這種製度和哲學。因此,美國人民必須了解他們明顯的命運,並且通過一種旨在說服別人的強有力的工作開始傳播他在一個半世紀內所實現的真理。為了實現“美國世紀”,美國建立了一些宣傳機構,美國新聞署及其所屬“美國之音”都含有推行“美國世紀”的意圖。同時,美國還在國外建立圖書館,向國外發行美國圖書,交換學生計劃等工作也在進一步擴大,其目的在於推行美國資產階級民主製價值觀念,進而實現世界社會的美國化。在大眾交流和傳媒技術高度發達的資訊社會,所有這一切交流手段都已經摒棄了明顯的宣傳色彩,發展得更加隱蔽,因此也更加強大,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