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心理戰與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1 / 3)

現在人們已經達成共識,認為“冷戰是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以軍事實力為後盾,意識形態為主要武器,爭奪地緣優勢的鬥爭。它既是美蘇爭奪全球利益和世界影響的鬥爭,也是美蘇遏製和反遏製鬥爭所形成的兩國關係和整個戰後國際關係的一種狀態”。

正如艾森豪威爾本人曾多次聲明的一樣,冷戰是一場精神的、意識形態的競爭,而不僅僅是軍事的或者經濟的競爭。在一次演講中,他說道,“這是一場正在世界上進行的偉大的意識形態鬥爭,而不僅僅是經濟理論、政府形式,或是軍事力量的競爭。”艾森豪威爾認為,“人類和政府的兩個偉大的哲學家正在競爭世界人民的友誼、忠誠和支持”,一方通過法製的政府尋求“人類的目標”,表現出“一種宗教信仰,即人是由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自由的個體的能量是進步的最大動力”,而另一方“由法令來治理”,其行動由一種意識形態來決定,這種意識形態“忽視人是一種精神動物的信仰,將建立各方麵都很強大的政府作為進步的主要動力”。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冷戰事實上就是一種意識形態之戰,我們也不難理解意識形態是國家政治因素中對大眾傳播媒介影響最大、最明顯的內容,大眾傳媒常常介入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滲透著無數意識形態內容。在國家之間,強勢國家經常通過製定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心理戰,以大眾傳媒為媒介,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意識形態”恐怕是最難解釋的詞之一。政治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對意識形態給出了許多定義。最初法國哲學家德斯蒂·特拉西用這個詞來命名一門新的學科,這門學科旨在“用經驗來檢驗觀念,舍棄檢驗後證明不合格的觀念,以達到清理知識的目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1846年合著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用“意識形態”來指稱那些無法擺脫自己社會環境影響的人們(主要是資產階級)的錯誤觀念。從此,意識形態這一術語逐漸流行開來。它的涵義也開始側重於同社會曆史存在相聯係的精神和文化方麵的現象。進入20世紀後,由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和蘇聯等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東西冷戰衝突,意識形態成了使用最為頻繁的概念之一。應當指出的是政治家所談論的意識形態總是帶有某種政治上的意圖和宣傳的目的,而學者們則更傾向於以學理的角度去研究它。

在現在漢語詞典中,意識形態的定義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於世界和社會的有係統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藝術、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裏具有階級性,也叫觀念形態。”而《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對於意識形態的定義是:意識形態是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觀點的表達形式,它以表現、解釋和評價現實世界的方法來形成、動員、指導、組織和證明一定行為模式和方式,並否定其他的一些行為模式。這兩種對於意識形態的解釋比較簡短、抽象,使人難以理解冷戰和心理戰中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和作用。下麵兩種對於意識形態的歸納則比較全麵地解釋了意識形態的內涵。

薩姆納(C.Summner) 曾歸納出意識形態的十種定義:1.指基於虛假意識的信仰體係,虛假意識的根源在於階級利益。2. 指基於烏托邦幻想而形成的思想體係,烏托邦幻想的根源在於個人旨趣。3. 指根據事物的表象而形成的錯誤觀念。4.指任何係統化、體係化、標準化、製度化思想體係。5. 指基於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而形成的思想意識。6. 指排斥理論探尋而一味追求實用性的不科學的信念。7.指人們在其無意識中幻想出來的與現實世界的種種關係。8. 指思想領域中的各種階級鬥爭活動。9.指具有政治意味和政治效果的社會實踐活動。10.指一切獨特的社會實踐活動,個人憑此生存於社會整體之中,並切身感受自己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的“真實”狀況。這十種定義全麵總結了意識形態的內涵,其中意識形態是一種信仰體係,根源在於階級利益;意識形態是基於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而形成的思想意識;意識形態指思想領域中的各種階級鬥爭活動;意識形態指具有政治意味和政治效果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解釋已經比較切近我們對於冷戰中的意識形態的理解。

在《意識形態引論》中,伊戈爾頓將自特拉西以來人們對於意識形態的概念歸納為六種:其一,意識形態主要指一定社會群體的觀念或信仰;其二,意識形態是一個社會的信仰和價值;其三,意識形態是一個集團從其他集團謀取利益的合法工具;其四,意識形態是用強權統治人民的方法;其五,意識形態是維護統治階級謊言的工具;其六,意識形態是社會產生的虛假或欺騙的信仰。這六種解釋主要從政治角度解釋了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將伊戈爾頓和薩姆納的解釋結合在一起,我們便會比較清楚地理解意識形態的內涵和作用。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很顯然意識形態在政治中占據重要地位。從廣義上說,意識形態與其他文化現象一樣屬於社會上層建築領域,並且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形成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是人們對於世界和社會的係統的見解和看法。哲學、宗教、道德、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屬於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階級社會裏,任何意識形態都帶有一定的階級性,並且服務於一定的階級。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在於它影響人、塑造人、並且決定著人的所作所為。意識形態,尤其是歸屬於一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要維護本國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本國的國家政權和本國的社會製度。正因為如此,“各國的統治階級無不有意識地、經常性地大力推廣本國的意識形態,甚至為此而想盡一切辦法。”

與其他上層建築不同的是,意識形態宣稱自己代表唯一的真理,並且以曆史的終結者自居。意識形態必須表明對政治和社會的總體看法和態度,即它們是什麼樣和應該是什麼樣;意識形態必須表明各種政治和社會模式之間的優劣選擇,而這種選擇必須是唯一的,任何別的選擇都是錯誤的。因此它具有很強的情感性,是一種係統化了的思想觀念,從表麵上看它具有“科學”的形式,但它自我宣示為終極真理,在引導人們思想行動的過程中往往訴諸情感和道德的力量,既有極強的煽動性,甚至還能讓一部分人為之獻身。因此意識形態的雙重性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麵,人們需要用它來為曆史和現實作注解,從而確定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麵,意識形態又是一副“有色眼鏡”,它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在邏輯上的自證性及信仰上的自我優越性,都不可避免地會滋生成見。因此不難解釋為什麼冷戰中美蘇意識形態的差異會造成雙方的分歧和敵對,使雙方都不遺餘力地去維護自己的意識形態,貶低對方的意識形態,並且將冷戰稱之為“意識形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