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華大地西北黃土地上,揭開了一處古代寶藏。這便是後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由茲伊始,便掀起了一陣又一陣不大不小的秦兵馬俑旋風。國外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紛至遝來。兵馬俑的代表也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向五大洲。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中外觀眾每年200餘萬。以兵馬俑命名的現代生活用品、食品也投入市場。古代優秀文化有力地衝擊著現代文明,這種文化現象在許多古文化現象中還是不多見的。所以,有人便說這是一種“秦俑效應”。
“秦俑效應”的深層影響,還在於它對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方麵。首先進入秦俑坑考古工地的考古工作者們,從他們對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發掘和研究,最先公布了早期的研究成果。以後,研究家的視線由秦俑為出發點而旁及中國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藝術,幾乎涉及到社會科學的所有門類。同時,還出現了不少的文學作品如詩歌、繪畫、影視、報告文學等。接著,又先後召開了多次學術討論會,對秦俑的研究,更加深入。於是,有識之士提出了把秦俑研究納入秦文化的研究中去,擴大了研究的層麵。這樣,秦俑研究便與秦文化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更準確地說,秦俑研究因之而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這樣的學術氛圍,給這套叢書的編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學術界的大氣候看也是一樣。前些年興起了一陣為時不短的文化熱。熱浪過後,便是深沉的思考和更加細致而紮實的工作,從各個層次、各個角度、各個曆史階段來對文化史作深入的探索。秦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階段,自然應該從多維視角中進行研究。這也是這套叢書應運而生的前提條件。
中國文化史的研究,雖然有不少前賢及後起之秀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然是學術界的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這同中國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是不合拍的。它應該由對文物的詮釋到將文物放在當時的曆史中去論證,再到曆史哲學的研究,層層遞進。我們編輯這套叢書的目的,在於為文化史的研究做些敲打邊鼓的工作,在這裏,我們同其他文化史研究家一樣,同樣遇到的是對文化的理解及其研究的對象和範圍的問題。從克萊姆、泰勒奠定的文化人類學開始至今,關於文化的定義有的學者統計已達160多個,歧義橫生的文化定義,自然給予我們一個難為的選擇。我們還是選擇了關於文化史的研究,應該把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都作為研究對象這樣的觀點。人類的一切活動,既是思維過程,又是實際創造過程。這兩方麵互為表裏。我們隻能把物質文明的創造過程當作研究的基礎,才能使精神文明的創造過程的研究成為客觀合理的概括。考古發掘出的古代物質文明的創造,成為我們認識古代文化進程的重要依據,便說明了這一點。秦兵馬俑、秦陵銅車馬,既是秦代的物質文化的創造,也是秦代精神文明創造的反映。不少學者依此來論證秦代的社會文明,填補秦代文化史的多處空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陵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清單,也說明了這一點。基於這種看法,我們在選題中,既包含了物質文化,也包含了精神文化。
這套叢書是由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俑學研究會秘書處合編的。叢書改變了其他叢書的劃一麵目的編輯方法,結合秦陵秦俑的旅遊,也為了擴大讀者範圍,將一些旅遊者有興趣的、可讀性強的內容健康的選題,也列入其中,所以整個叢書,又有不同的層次,以適應更廣泛的讀者層麵。
參加叢書編寫的是由老、中、青結合的作者隊伍。他們的寫作態度是認真的。讀者們看到了他們的著作,便會感覺到這個特點。雖然他們熱切地想將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才華都奉獻給讀者,但因為學識、閱曆、經驗、水平等原因,在各本著作中也可能程度不同地會有一些錯誤和不足之處,我們誠懇地等待著讀者的批評和專家同行的指教。
這套叢書從1992年開始出版,到2002年已出版18部,是為第一輯。從2003年開始出版第二輯。我們仍然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多出精品,奉獻給社會和讀者。
我們對為這套叢書出版付出了艱辛勞動的作者及工作人員表示熱忱的慰問,對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領導同誌的支持、鼓勵和幫助,表示由衷的謝忱。出版社的領導及同誌對這套叢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細致的工作,也值得我們銘記和感謝。
《秦俑·秦文化》叢書總編撰委員會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