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道則是“歡樂蹦蹦跳”,學齡前兒童節目。“四眼哥哥”問:

“人在什麼時候是一隻腳站著的?”“練功的時候!”“殘疾人。”“剪腳趾甲的時候”……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妙語迭出。“四眼哥哥”又問:“什麼東西腳最多?”一個小姑娘答道:“一百元人民幣。”“為什麼?”“小荷姐姐”不解地問,“因為,它有一千個‘一角’。”小姑娘解釋。多特殊的視角,多寬闊的思路!

比較這兩道節目,我們看到,發散的、多元的、啟發式的問題,使孩子們迸發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理解,這其實也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所重點中學,展開了一場“以激活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上課伊始,教師用微笑、問候和關心在課堂中引入活躍的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教學形式力求活潑,方法多樣,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教學過程變成了師生情意共鳴溝通的過程,信息互動交流暢行無阻;提倡學生在課堂上敢疑、敢問、敢於探索,用深而廣的思維,有創新的見解,去尋找第二、第三甚至第一百種答案;課堂教學結束前,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用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教師的啟發性問題激起學生的懸念,讓他們帶著進一步探索的激情走向課堂外。

這樣的嚐試帶來了顯著的效果。在這所學校裏,思維活躍、具有創造精神的學生比比皆是。教學改革的積極探索把學生引入一個創新的境界。

案例中男孩的困惑也正在於此。要拓展創新思維,首要的確實是向舊觀念宣戰。

2.開拓視野

要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先得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方法,可它們的先導是創新思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法國的東北部,修有一條約200英裏長的馬奇諾防線。法國人以為,德軍隻會從東北方向進攻,而這一防線又固若金湯,因而,他們十分麻痹。可是,在1940年,德軍卻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法國戰敗投降,這“防線”也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笑柄。

問題在哪裏?法國不是沒有估計到未來,而是隻估計到了一個方麵的未來。因而,當變化在意料不到的地方出現時,就措手不及了。

這提示我們,在進行思維、尤其在進行創新思維時,必須從各個方麵綜合考慮自己所看到和將看到的一切,千萬不能隻專注在某一點上。這就叫廣角思維。

一位發明家,本意想研製一種高強度的膠水。可是,他沒有成功,生產出的較水粘性很差……這原本是個顯而易見的失敗,但是,人們轉換了視角,依然去認定它有益,有價值,然後,循著這視角去探尋它的好處與用途。人們發現,書本中夾的便箋紙常常會在不經意問飄下,而且,其他一些場合也會需要這種“粘性低”的膠水,於是,“不幹膠”就這樣誕生了。肯定視角帶來了創新思維。

和肯定視角相反,還可以使用否定視角。那是一種逆向的思維。人們可以鼓勵自己去思考一反常態的東西;可以同時去思考兩件相互對立的東西,並用創造性的新形式把它們放在一起;還可以把對立物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綜合體。

一家客運公司,經營的是數量不多的一些舊車。和那些大公司相比,它的收費便宜。可是,另一家公司也開設了相同的低價服務,和它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一般說來,為了取勝,它可以再設法將旅程時間縮短,可是,受到諸如車舊等因素的限製,這種努力不會出現多大效果。於是,這家公司采取了逆向的思維。它索性將旅程再拉長,並且在多出來的時光裏,增添人們旅途中的樂趣。最後,當它戰勝了競爭對手的時候,它擁有了娛樂業和運輸業這兩個最好的行業。

按時間為坐標,我們還能把思維視角劃分為過去和未來。從事物的起源、發展的曆史去作思考,會有一番新感受:思考事物未來的發展,運用預測的結果指導今天,會看到並且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去觀察外部的事物、觀念,並不一定是壞事,更何況“自我”還能拓展成團體、民族和人類。但是,自我視角又有著局限性。盡力擺脫它,走出“自我”的狹小天地,從“非我”的角度去作思考,更能促進創意的產生。

創新思維的視角還可以有許多,比如,求同還是求異,無序還是有序。多方的視角,開闊的視野,能使創新思維不斷地開發、豐富。

四、團結才是力

這是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成天埋首於書堆裏的燁,實在想舒緩多日的勞累,也想補嚐往日對女兒的親情欠缺。她帶著興奮異常的女兒去了住所附近的公園。公園安謐,林木蔥蘢。

遠處,一位老者,推著輪椅在緩緩地行走著,當母女二人走到了他們近前,才看清了:

推車的是位老大爺。他眼睛幾乎失明,但腿腳還較便利。坐著的是位老太太,是他的老伴兒。她年邁有病,兩腿已萎縮,但眼睛卻是亮亮的。他們相攜來公園散步。老太太成了老大爺的眼睛。她一路指點著,也一路描述著:“慢著……向前慢慢走……喲,這邊花開了,一大片,上回我們來的時候,連花苞也沒見……啊喲,河裏什麼時候放養的這些,是天鵝吧?飛了,飛了,幾隻飛走了……向右麵,當心,要轉彎了……”老大爺雖然眼睛看不清,可老太太緩緩而生動的描述,在他眼前展現出了一幅多麼美麗的景色。他輕聲地應著,舒展著笑臉,猶如親眼目睹一般。循著老太太的指點,老大爺慢慢地推著車。他又是老太太的一雙腿。倚著他,老太太才能又來到大自然的懷抱裏,來重讀生活的美好。

望著這對相濡以沫的老人,燁感動了。“媽媽,你怎麼哭了?”女兒扯了扯她的衣襟,燁忙抹去不知不覺淌下的淚水。

燁實在太感慨了。這些年來,她在工作、事業的奮鬥中,心力交瘁。累倒在其次,主要是同事間的合作總不那麼協調。

眼前,望著這默契、和諧、相依相助的兩位老人,燁怎能不感慨!

1.所向披靡

在市場經濟當中,競爭是它的基本特征。各個市場主體要追求各自的利益,就得對各種市場信息作出反應與決策,並且,調整它的市場行為,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市場定位,使資源流動起來,並在流動中實現重新配置。

可是,今天,人們又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兩個或多個跨國公司之間的合作、聯盟變得日益普遍。而且,這種合作,不僅局限在製造業,包括金融業和其他的服務性行業也不斷湧現。

因為全球的市場競爭迅速增強,技術的變更也迅猛加速,形成夥伴的攜手合作,可以提供必要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能力,也能夠獲取合作的各個方麵在開發技能上的優勢互補。隻有這樣,才能與占優勢的競爭者挑戰、抗爭;隻有這樣,才能期望長期的雙贏結果;也隻有這樣,才能所向披靡。

能合作得好是非常可貴的,它會產生強大的合力,幫助人們實現共同的目標。

一個教師,在教室中間的地上,攤上了幾張展開了的報紙。他又將學生分成了幾組,每組16人。他對他們的要求是,全組同學設法全都站在這張報紙上,看哪一組最先完成。

學生們開始了嚐試。報紙太小,如此多的人要站上去著實不容易。有的讓高個子站中間,用力拉住外麵矮個的同學;有的則反過來,讓矮個同學站中間;有的提出都以單腳站立的建議;還有的全都踮起腳尖,可試來試去,都有些困難。隻見其中一個組的同學小聲地商量一下,然後,隨著“一、二、三”的號令,最外圈的同學用手拉成一個大圈,攬住了內圈晃晃悠悠的同學們,與此同時,大家一齊踮起了腳尖。“成功了!”同學們歡呼。這就是合作給他們帶來的成就。

2.最大的獎賞

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體會。當行走於一條狹小的田埂時,人常常會覺得重心不穩,左右搖晃,尤其是低下頭,緊盯著腳下的窄路,更會搖晃得厲害。可是,如果抬起頭來向前看,向遠一些的地方看,盡管路依然那麼窄,可步子就會穩得多。

什麼道理?那是因為目標大了,遠了。

同樣,在為某一個目標奮鬥時,眼光要放得遠大,隻有這樣,才能形成合作,才能憑藉著團結努力,達到共同理想的彼岸。

案例中,燁為自己的同事們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而痛心。

確實,原本可以攜手合作,從事許多更有意義、更有創造性、更有成就的活動,而今,彼此的爭鬥使大家都折損了能量,都限製了潛在力量的發揮,都失去了收獲成就的喜悅。

一個組織,若隻是把人組織起來,即使都是些非常優秀的人才,也不能保證一定能獲得成功。唯有形成協調合作,使得為著某一個共同目標組合在一起的人們真正聯合起來,才有可能獲得實在的成功。

要形成這樣的合作,當然有許多的前提條件。

一個合適的組織中,它擁有的人才應該具有相互問的互補性。

一律的動力型的樂觀熱情者,或一律的管理型的理智、深思者,都不盡合適。最好的組合是,在一個組織裏。人們能夠為這個團體中的其他成員提供他們所沒能擁有的特殊才能,這樣,彼此之間互相發揮影響力,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

要取得人們的親善與合作,還得擁有一些重要的素質。比如,不要先去期盼別人對自己的理解,而應敞開胸懷,去更多地接受和理解他人。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他人正在經曆的事情,關心別人的需要,協助他人去實現其願望,這樣,自己會在他人的生活中變得重要,別人也會反過來關注你。

更重要的,別以為要獲得成功就得犧牲他人。其實,更加可靠的方法是,在努力中,使參與努力的各方都獲得收益,都得到成功。

要想得到更多,先得使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而且,多給予一點,少期望一點。養成了這樣的思考問題的習慣,人們就會發現形成的合作是自然的,也是和諧的。

通常,工作得優秀,人們會得到獎勵。可是,別以為隻有金錢或榮譽稱號才是獎勵。在一個能夠激勵所有成員共同成長的組織當中,得到挑戰,與人配合,令人興奮地工作,快樂地完成任務,更有自身在這個組織中的成長,這些,都是珍貴的獎賞。

§§第二部分:壓力與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