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心裏話,我也難受。一個大學生,又是個棒小夥,成天無所事事,以後咋辦?可轉念想想,我運氣不好,機遇不來找我,也怨不了我。心裏真是空虛。老師,我該怎麼辦?
1.時刻準備著
機會,契機,幸運,這些在人的生命曆程中,確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有時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就說諸葛亮,原本是一山間隱士,後來一躍成為劉備的軍師、蜀國的丞相,為劉備創業立下汗馬功勞。試想,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或許依然散淡於山林,劉備也難以三分天下。
可是,這看似偶然的機遇,個中包含著必然的東西,那就是諸葛亮本身的才智。
成功不排除偶然性的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其中的必然性。正如路易·馬斯德所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燁,是忠成的校友,與忠成的境遇相差不多。同樣的調劑專業,同樣的學非所願。可是,他們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對待境遇的態度上。燁正視自己麵對的現實:專業調整沒有可能,消極頹喪隻能使自己一無所成。他振作起精神,把無法靠自己力量解決的問題扔到天外,把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擱置起來,而挑起的是自己應該負責的那副擔子,那裏有學業,更有全方位的發展。入校時,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畢業時,他成了遙遙領先者。
說來也巧,燁的工作環境,與忠成相比,又是一個不相上下。怎麼辦?小夥子心裏有譜:事在人為。學的是工藝,當值主要在控製室,麵對的是各種儀表,可他常常往生產現場跑。逢到有操作,老職工一出發,後麵必有他,也不管是否是帶他的師傅。這一來,辛苦是自然的,收獲也不一般。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係統中的所有部分他了如指掌。正常運行時,沒法顯山顯水;一遇突發事故,燁的“英雄本色”表露出來——沉著,準確,果斷,細致,無人比得上。車間裏招聘運行工程師,他和另外五名大學生應聘。從應知,到應會;從生產,到管理,他高居榜首,顯示出紮實的功底、全麵的素質。
以熱忱的態度、樂觀進取的精神去做工作,不僅份內,而且份外,這是為把握機遇所作的積極準備。
為了作好準備,當然要與他人競爭;為了作好準備,更要與自己競爭。不坐等他人安排,不坐等環境改善,向自己挑戰,主動介入環境,主動與他人溝通,同時,為自己安排不斷超越自我的計劃,並且全身心投入去做。這是為迎接機遇、把握機遇的最好準備。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訓練:
首先,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對未來作一個假想——假如我被推選為學生會主席;假如我有機會參加某項大賽;假如我被公司委以某項重任……
然後,想象自己假設的機遇已到了麵前。此時,嚴肅地向自己發問:對這一機遇,我已經有了哪些準備?我接受它還是放棄它?為什麼?若這一機遇已出現,但尚未落到具體人身上時,我去爭取嗎?
得到這一機遇,我先得做哪幾件事?
盡管這隻是假設,但它能幫助我們提升對機遇的認識,並且為麵對機遇應作出的正確反應進行準備。
2.永遠不言遲
一個小孩子,初次跨上自行車。歪歪扭扭,費力地前行。可是,要不了多少時間,他已能駕輕就熟了。若是成人,再想重新去掌握這兩輪的車子,恐怕是要花費不小的氣力。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人在成長過程中,確實有每個階段應該完成的課題。當下即學好,事半功倍;時過境遷,再要學習,不是沒有可能,恐怕得要事倍功半了。
不信,我們看看這樣一些研究結論:
人在生命的頭四年中,會發展出大約50%的學習能力;在八歲之前,又會發展出另外的30%;
嬰兒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才華橫溢”。僅兩年時間,他就學會了語言,優於任何一位博士;到了三四歲,他在語言方麵就是行家裏手了;
男性在18到20歲時展現出來的積極主動性,其一半在三歲時已經養成;女性在18至20歲顯露出的被動性情,一半也是在大約四歲時形成的;
這些研究提示我們,要重視早期教育、早期學習。人生發展的課題努力在當階段去完成,是最為合適的。
可是,這話的“逆定理”並不存在。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
現在早已過去了生命的前幾年,再作努力恐怕已經晚了。相反,有心向學,終不為遲。
有人研究諾貝爾獎得主獲得成果的年齡。發現,在28歲出現第一個創造力發展的高峰,另一個高峰則出現在55歲左右。確實,人在20歲以前,智力的發展幾乎以直線速度上升,在二三十歲達到峰巔。世界上科學家作出第一項發明,61%是在25歲以前。
可是,話又得說回來,中年時期,同樣存在一鳴驚人、大器晚成者。他們憑借的又是什麼?強烈的好奇心,持之以恒的探索、追求,勇敢地麵對現實,不和現狀妥協;同時,發掘自己思維力深刻、經驗豐富、洞察力敏銳、處事練達的優勢。這些,同樣使他們有所建樹。
因此,抓住機遇,走向成功,主要的敵人不是年齡,而是自身的限製。
有些人,十年如一日,踱步在頹喪消沉的道路上。也許,學生時代的夢想受到過打擊;也許,現實中存在許多的不盡人意。可是,關鍵還是與現狀的對立情緒,還是消極、妥協,使自己畏縮蹲伏在一個低窪地,直不起腰來。
逃避絕不是辦法。要打破現狀,釋放潛能,首先就要抱著改變境遇的強烈願望。對現在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不滿意,想要走出這一連串的乏味無聊,想要提升自我,這才能生長出突破的能量來。
然後,抓住今天。昨天已成過去,明天尚未來臨,隻有今天才是真實的。如果將“隻有今天”的概念廣泛地運用在生活中,痛苦也會變得可以忍受。因為,明天可能無法忍耐,但現在隻要“僅僅今天”的忍耐也就可以。而且,“隻有今天”的概念,會使人生成“隻需一天就可以,不妨試著追求今日”的勇氣。當一切得到切實的實施時,今天就會充實;當一個個今天都變得充實的時候,成長也就到來。
我們必須明確這一點:今天,現在,意義決不限於此。它們是未來的支柱,是踏向未來的階梯。自我的提升,向著期望的目標攀援,都離不開對目前階段的運用,離不開在現實環境中展開的積極活動。
一個人,若致力於抵觸環境,他將遭遇的是更加不可知的遭遇。拒絕去遵循現實,必然會付出巨大痛苦的代價。隻有學習運用現狀,隻有自現實環境出發而全力以赴,才能在“今天”的人生中充實而有成效地生活,才有明天輝煌的可能。
三、打破思維的局
“喂!是張阿姨嗎?”電話裏傳來了辨不出男女的童聲。“是啊,你是哪一位啊?”在學校做谘詢員的張老師柔聲詢問。“我是爾立,那次我和媽媽一塊兒上你家來過。”想起來了,那是自己大學同學的兒子。
“張阿姨,前些天,我看到報紙上一篇文章,裏麵講的是外國小朋友上蚯蚓課。太有意思了。”經孩子這一提,張老師想起來那篇挺引人思考的文章。
那是位居住海外的同胞觀摩過的一堂課。
一反慣例,教師走進課堂時,手提著一個濕漉漉的小鐵桶。那裏有什麼?好奇的孩子們一下從四周圍攏來,腦袋擠腦袋,看著鐵桶裏蠕動著的一條條“蟲子”。
老師發了“號令”:“每人拿一條,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爭先恐後拿好小蟲,奔回自己的座位。“大家先仔細地觀察一下手中的東西,觀察到什麼,大聲地說出來,觀察得越細致,越好。”老師提出了要求。
孩子們可認真啦。有的用手指摸摸“小蟲”的身體:“老師,它的身體是涼的。”一個將“小蟲”放在桌子上,看著它蠕動前行:“老師,它沒有腳,它是靠著蠕動向前爬行的。”一個接一個,觀察得越來越全麵。教師把大家觀察到的特征寫在黑板上,而且作了分類歸納。
一個男孩子將手舉得老高,教師注意到了:“你想說什麼?”
“老、老師,我剛才用一根線栓住了它,然後,將它吞到肚子裏。過了一會兒,我扯著線又把它拽了出來,它還活著,它的生命力很強。”
孩子急急地說著,他為自己的“偉大發現”非常自豪。教師感動了,他提議:“讓我們為這個孩子所具有的偉大精神,在探索道路上的獻身精神,鼓掌!”教室裏響起熱烈的掌聲,小男孩的臉因為興奮變得通紅。
最後,老師把大家的發現作了小結,並告訴孩子們,這就是蚯蚓。
“他們這樣上課有多開心啊!可是,我們就不一樣了。”爾立的聲音有些激動。那天,語文老師發下卷子讓我們做。裏麵有一道選擇題:‘天是——。’可以選擇的答案有三個:青青的,藍藍的,灰灰的。恰好,那是個陰天。我看看窗外,一片灰蒙蒙,我就在‘灰灰的,上麵打了個勾。當然,老師扣了我的分,他說,隻有’藍藍的才對。扣幾分我不在乎,隻是我不服氣。指著天空,我和老師爭辯:
‘你能說這天是藍藍的嗎?’老師惱火了,一個電話召來了我媽媽。
“你媽媽的態度怎麼樣?”張老師問道。“別提了。她一下子就火了。她說我思路有問題,她說老師的答案才算準,她訓斥我,說不該去和老師爭,去逞英雄。”爾立的聲音都帶上了哭腔。“你覺得母親不理解你。”“是的,我不是故意逞英雄,我隻是沒覺得自己錯。”
“更氣人的還在後頭呢!”爾立頓了一頓,老師對我媽說,‘你兒子大概腦子有毛病,要帶他去看看’。他竟這樣看我。可我媽呢?
居然真要帶去我檢查檢查。“孩子委屈得哭起來,”我恨他們!
1.向舊觀念宣戰
在覆蓋麵極廣的電視上,我們看到過這樣兩道節目。
一道是電視作文比賽節目。要求根據電視中播映的城市風景線來寫作。參賽的孩子們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二年級,跨度有七八年。可奇怪的是,播音員朗誦出的得獎作文,筆調也好,用詞也好,造句也好,營造的意境也好,全都差不多少。原因是什麼?大概,過分劃一的要求使學生們沒有了想象的餘地和感情的空間,剩下,也隻能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了。這一來,雷同還能避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