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一〕?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槍〔二〕,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石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三〕,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四〕,間不容發也〔五〕。山西裴中丞嚐謂人曰:“餘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公山西人也,能為此言,而我見士大夫生長杭州,一入宦場便吃熬茶,其苦如藥,其色如血。此不過腸肥腦滿之人吃檳榔法也,俗矣!除吾鄉龍井外,餘以為可飲者,臚列於後〔六〕。

〔一〕驛:驛站,古代傳遞公文的人以及來往官員途中歇息換馬之所。

〔二〕旗:茶芽已展開的稱為旗。槍:茶芽尚未展開的稱為槍。

〔三〕穿心罐:一種中間凸起的煮茶陶器。

〔四〕消息:機關上的樞紐,這裏或指要點、關鍵。

〔五〕間不容發:相距極小,沒有多少餘地。

〔六〕臚列:羅列,陳列。

【譯文】想衝泡好茶,先要備好水。水最好用中泠、惠泉的水。一般人家怎可能設置驛站運送這樣的水呢?但是天然泉水、雪水,還是可以儲備的。新出的水則味辣,貯放時間長則味甘甜。我嚐遍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出產的,衝開呈白色的茶為第一。但這種茶上貢朝廷尚且數量有限,民間哪裏能有機會品嚐呢?其次,沒有什麼茶比得上龍井的。清明前采摘的稱為“蓮心”,這種茶味道較淡,要多放茶葉才好;雨前的茶最好,一芽一葉,綠如碧玉。收藏時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在石灰壇中,過十天就換一次石灰,缸口以紙蓋壓緊,否則走氣,色味就會變了。蒸煮時要用旺火,用穿心罐,水一滾就泡,滾久了水就變味了。水不滾開而泡,茶葉就會浮在水麵上。一泡好就喝,用蓋把茶壺蓋好,則茶味又變了。此中的關鍵,不能有絲毫差錯。山西裴中丞曾經對人說:“我昨天經過隨園,才喝了一杯好茶。”哎,裴公山西人,都能說出這個話,而我看見生長在杭州的士大夫,一入官場便喝煮茶,茶味苦得像藥,色紅如血。這隻不過是那些腸肥腦滿的人吃檳榔的方法,俗氣啊!除我家鄉的龍井外,我認為可飲之茶,都列在下麵。

武夷茶

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一〕,餘遊武夷到曼亭峰、天遊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二〕,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三〕,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四〕。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五〕。且可以瀹至三次〔六〕,而其味猶未盡。

〔一〕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

〔二〕香櫞: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芸香科,果實圓形,可供觀賞。

〔三〕遽:倉促,馬上。

〔四〕陽羨:今江蘇宜興南部,盛產茶葉。

〔五〕不忝:不愧,不辱。

〔六〕瀹:煮。

【譯文】我向來不喜歡武夷茶,嫌其濃苦就像飲藥一般。然而丙午年秋天,我遊武夷到達曼亭峰、天遊寺等處,僧人道士爭相以武夷茶款待。茶杯小如胡桃,茶壺小如香櫞,每杯不足一兩水,上口後不忍心馬上吞下去,而是先聞茶香,再試茶味,慢慢品嚐而體會茶韻,果然清香撲鼻,舌留甘甜,喝完一杯,又喝一二杯,令人性情平和,心曠神怡,這才覺得龍井雖然清新而茶味淡薄,陽羨雖好而茶韻遜色。有點類似玉與水晶的比較,品格完全不同。所以武夷茶享有天下盛名,是當之無愧。衝泡了三次,茶味仍然未盡。

龍井茶

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每還鄉上塚〔一〕,見管墳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綠,富貴人所不能吃者也。

〔一〕塚:墳墓。

【譯文】杭州山茶,處處所產的都很清香,不過以龍井茶最好。每次回家鄉掃墓,管墳人送上一杯茶來,水清茶綠,這是富貴人家也喝不到的茶。

常州陽羨茶

陽羨茶,深碧色,形如雀舌〔一〕,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

〔一〕雀舌:即茶芽,形似雀舌,故稱。